浅议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王子良
[导读] “整体感知”着眼于全局,通过主观认识,综合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感
             
          王子良
          安徽省界首市实验中学   
          【摘要】 “整体感知”着眼于全局,通过主观认识,综合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这种阅读方法符合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认知规律。
          【关键词】1:整体感知2:有机联系
          3:阅读教学4:学习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中关系到如何端正教学思路、指导学法的问题。把课文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无论是理解课文内容还是进行语言训练,都必须切实把握这个整体,否则就只能一知半解,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既不利于思维能力训练,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怎样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
          首先,要增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使他们学会从整体感知入手去钻研课文。应该懂得:课文是一个有机整体。具体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它们游离于课文之外。只有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合乎逻辑。如果把课文肢解成互不相干的一大堆“材料”,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就像将一部机器拆散以后无法再组装起来一样,尽管可以说出一些零件的名称,但再也不能发挥这部机器的作用了。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我们感知的对象不只是一个个汉字、词语,一组组句子、段落和一些相关的知识,重要的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如果阅读课上解决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问题,使学生养成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那么,阅读教学也就容易上路了。
          其次,要掌握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渠道去整体感知课文。
          1、探求思路  要指导学生摸清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弄清作者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和主旨。例如阅读《背影》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其用意在于表达什么主旨。如果这些问题弄不清楚,学生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使课文读得再熟,也不能把握文章脉络。由此可见,探求作者的思路,是弄懂课文内容和层次结构的一把钥匙,舍此就不能真正打开阅读理解的大门。教师不仅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作者的思路,还要教会学生独立地探求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基本功。
          2、引导入境  叶圣陶先生有一名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这是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语文教学一方面承担着认知教育的任务,一方面又肩负着情感教育的重担。就后者而言,语言教学有着胜过其它学科的优势。《背影》二、三段交代家境的惨淡: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等层层渲染、铺垫,这“祸不单行”的情境,与下文父亲车站送别形成鲜明比照。学生反复体会作者当时悲凉的心境下,渴求体贴、温暖的安慰,有利于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3、交流感受  一篇课文中往往有许多精彩之处,学生整体感知时,就会被这些句子吸引。如:文段的中心句,文章首处总领句、点题句,文章尾处总括句、点睛句,文章中的过渡句。又如:议论句、抒情句、哲理句,细节描写句。《背影》一文中,尤其是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通过“探”、“攀”、“缩”、“倾”等准确传神的动词进行细腻刻画,“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状,怎不催人泪下,不妨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感受最深之处,你一言,他一语,并不是为凑答案,而是互相启发,交流感受,为整体感知把握文脉作必要的准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文我”接轨  学习一篇课文,整体感知的过程既包括新信息的吸收,又包括过去经验的参与。感知的效率,一方面取决于阅读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又取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者说,整体感知的起始阶段就是重组认知结构的第一步。因此整体感知过程中的“接轨”工作十分重要,它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朝着系统的、有序的方面发展。为做好“接轨”工作,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文本,掌握教材的科学体系;一方面还要切实了解学生,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体验。《背影》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说一段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让良心发现,自我感召。这样“文我”接轨,学生对原本抽象的父爱,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更贴近生活,更易走进心灵。
          5、理清文脉 理清文脉即把握文章结构层次,这个过程需学生全程参与,这样才能与学生认知活动紧密结合,也势必对学生获取信息、贮存信息、选择学习的最佳方案产生更深远影响。整体感知力求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学习策略和掌握和运用。同样《背影》一文,让学生找出四处“背影”,抓住“背影”这一线索,让学生梳理得出:开篇点题――渲染铺垫――细描写实――深化主题的文脉。这样学生由线索到文脉的梳理过程,形成了对全文“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感知,无形中也实践了从“整体――局部――整体”的学习策略。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方法和途径,目的在于说明:只有认识到一篇课文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系统,才能更好地感知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下功夫,找规律。只有这样,仔细研读课文才具备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通过仔细研读,反复推敲,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