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蓉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730000
关键词:美术名师工作室;加强和改进区域学校美育工作;行动策略研究
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贯彻落实意见,相继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和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计划。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同时告诫我们要用“大爱之心”,铸“大美之艺”,以养“大德之境”,再次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美术名师工作室是区域内美育教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区域美术学科教研活动的深化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加强和改进区域学校美育工作中可采取以下行动策略。
一、统筹各方,集中优势,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美术名师工作室在美育目标导向下,进行中小学美术课堂课程改革、美术特色项目创建研究与项目实施,离不开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美术教研室及美术学科骨干教师们的统领、协调、配合,以美术名师工作室骨干成员为核心,以当地美术特色校为教学研讨基地,以学校美术特色项目发展为抓手,实施区域内美术课堂和课程改革,整合资源、智慧共享,构建灵活、多样、富于探究性的美术教学模式,加强和改进区域学校美育工作共同发展。
二、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交流
先走出去,再请进来,借助“千课万人”全国美术名师工作室共同体这一平台,协同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美术教研室,整合区域内美术学科骨干和工作室骨干成员力量,和发达地区美术教研院、所及全国有影响力的美术名师工作室,共建美术名师工作室联盟,借鉴发达地区美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理念,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名师大讲堂、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现场课观摩教研、写生采风等活动,邀请全国美术学科专家、教学名师传经送宝,促进美术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区域学校美术特色项目发展,在本地区美术教育活动中起到率先垂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利用“送出去,请进来,长出来”的师资培训模式,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和新老教师互帮互助机制,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
1、以美术名师工作室成员为骨干,吸纳区域内有积极进取精神的青年骨干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培项目或美育专项培训,选送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及骨干教师到高校、全国优秀美术特色学校、全国美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增强美术师资团队凝聚力和业务水平。
2、邀请优质美术教育专家及全国美术教学名师,用请进来的方式进行送教、优质课展示观摩研讨、同课异构等互动研讨交流学习,就办学理念、在校本教研方面实施的教学教研体系、如何构建扎实有效的魅力课堂、美育目标导向下中小学美术特色课程创建的研究策略与实施路径、美术教学思想等进行深入交流学习,拓宽渠道,开拓思维。
3、发挥区域内美术教学名师以及在校本课程研发方面取得成果的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分享美术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打造一支进取心强、敬业精神强、专业水准高、具有示范性的美术教师团队,培养一批美术教学科研型的学科教师,让更多的美术教师参与到名师工作室引领下的当地美术学科教研与变革中,形成人人参与,校校参与的美术学科教研新局面。
四、创建名师工作室特色教学活动品牌,打造区域艺术教育品牌
借助和挖掘区域内的深厚文化底蕴,整合协调地方美术资源,创建名师工作室特色教学活动品牌,通过以课题为引领,以活动求发展,以培训促提高,以成果行辐射,构建区域美术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美术课程体系、教学教研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同时进行点对点精准扶持,因地制宜指导开发适合师资、学情的校本课程,推动学校美术特色项目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达到各学校美术特色项目的自主创新发展,使名师工作室的影响力形成品牌效应,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县区共同提高,实现美育工作品质+素质的飞跃。
1、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经验,开发可适用的、有地域特色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可供开发和利用的美术校本课程教材,充分利用、整合各类现有美育资源,借助高校、省市美协、书画名家、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博物馆展览馆等社会资源,“请进来,走出去”,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开放合作,形成校园美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涵盖了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民间工艺、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诸多内容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增设丰富多样的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学会从古老的民间艺术中汲取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推动青少年对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新局面。根据美术师资数量和个人专长,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因校制宜,开发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地域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艺术爱好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
4、加强学校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各学科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涵的丰富美育资源,尤其是发挥美术课程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相结合的美育功能,启迪心智,陶冶心灵,提升审美与人文素养,形成文化课教学、美术课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
5、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为培养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创新人才提供美育文化氛围的土壤,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
五、发挥工作室成员和片区中心校引领作用
以工作室成员和片区牵头校为中心,以片区成员校为单元,创建出较为成熟可推广的高效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和美术特色课程,推广带动片区美术特色发展。加大送教送培下乡力度,挖掘乡村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吸纳、扶持县乡中心校美术骨干教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增加县乡艺术教育活力,带动辐射成员校提升美术教学水平,共同加强和改进区域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美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