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原传统文化于小学美术教育应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  王琦
[导读] 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形式多样,堪为奇葩,是整个华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琦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实验小学 450000
          摘要: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形式多样,堪为奇葩,是整个华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宜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成分。本文论述策略,如“深入挖掘教学融点”等,均是实践总结、反思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原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教育
          随着民族传统文化逐步渗透于美术教学,在美术课堂中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引入,不仅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还能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有必要,更有可行性把中原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有机地融于常规教学中,使核心素养培养与树立文化自信切实“从娃娃抓起”。1本文在此所述建议完全是理论研究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结果。实践证明,只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体验以及生活经验,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把中原文化融于小学美术教育可起到多重作用。
一、深入挖掘教学融点
          无论从文化意义上,还是从人类学、民族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角度来讲,中原文化均是指以现在的河南为中心,并逐步辐射至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2因为横跨时间久,涉及区域广,所以其内容多样、形式丰富,不但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豫剧、剪纸手工艺术,而且还包括如“龙门石窟”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为使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于小学美术教育,需系统地梳理不同文化形式的肌理。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中原戏曲文化中豫剧戏术中的许多元素,如“行头”元素、“脸谱”元素以及“角色”、“人物”等,这些不但可用于小学生素描练习。而且,更可与“剪纸”艺术等用于小学生手工制作。另外,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整合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优秀民间艺术的热爱和认同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中原传统文化,在融于小学美术教育时,需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尤其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任何“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的做法,有违美术教学的客观规律均不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二、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按罗森塔尔效应,从婴幼儿时期至整个青少年阶段,学生均较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也说明了教师引导对学生学习可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为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在不同形式的文化融于小学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无论是对于哪一个学段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并精准地进行学情分析,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对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开展“剪纸”教学,应以欣赏为主,然后辅以简单的手工操作。而在对高、中段学生进行相关教学时,除开展相关的文化欣赏活动,更应开展分层剪纸教学实践。

在满足整体需要的基础上,可分别请同学按个人相象剪出自己的生肖,或请男同学剪动物,女同学剪花草等。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在于学生实践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恰当的引导。例如,在豫剧脸谱着色练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包公的“黑脸”、关公的“红脸”以及曹操的“白脸”等,以免学生过于放飞“想象”,把包公脸谱涂成了“粉脸”而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
          通过研究及实践可知,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小学美术教育特别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主义、人本主义以及后现代教育的相关理论均有力地表明了这一点。在核心素养下,把以豫剧为代表的中原文化融于小学教育更是如此。
          在有些地方,豫剧等地方优秀文化融于小学美术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中原文化比较盛行的地区。例如,作为优秀的地方剧种,豫剧在整个河南省可谓是家喻户晓。一些媒体举办的节目,如河南台举办的“梨园春”专门为青少年设置了少儿组比赛,把豫剧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可在学校的配合下,组织相应的活动,如校内豫剧比赛、知识演讲、文化表演等。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别就“行头”、“脸谱”等进行相应的美术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引导作用的发挥,切忌喧宾夺主,使“他活动”变成了“我活动”。3
四、科学合理组织教育过程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把中原文化融于小学美术教育需要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即使传统文化融于美术教育在世界教育中,包括在我国教育中均早而有之,但在现代社会,仍不失为一种创新,并无太多经验及实践案例借鉴,因此,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例如,相对于普通的美术教育,在课堂上开展豫剧、剪纸等美术教育,同学们通常会感觉到新颖、好奇,加之小学生较为活跃,为此,教师需要加强纪律管理,但不可操之过急、疾言厉色,应逐步加以引导,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与氛围。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终使学生消极、懈怠。
          在课外应贴近生活,丰富美术教学形式。比如通过摄影照片、搜集资料、组织参观等,让学生在欣赏游玩中观察感受。利用假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走访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以增进孩子对本土民间艺术的了解,通过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结语
          美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中原文化是文化的集大成者,蕴含着许多宜于小学美术教育的成分,是一座艺术宝藏,但其作用及成分的发挥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积累。将中原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融入我们的小学美术教育,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革新,不仅促进各学科间的融合,也完善了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体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薪羽.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 2017(20):176-176.
[2]冯道.中原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1.
[3]胡剑辉.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美与地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重新构建[J].教育科学, 2015,150(06):63-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