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金丽秀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的语文课堂得到实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吸引力巨大,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金丽秀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六中学,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的语文课堂得到实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吸引力巨大,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实践落实,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热情,对国家的热爱,学生自己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实践
一、充分利用教材
        语文教材当中有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应当首先将课本内容吃透。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经典章节被收录到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对教师而言是近在眼前的可利用资源,教师可以从这一篇着手,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红楼梦》的魅力,无论是里面的语言,描写手法,还是所折射的当时的社会现实,都值得教师向学生进行深入讲解,也值得学生多次阅读。语文教材里面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着实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着重进行教授,充分借助教材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充分的渗透,最终达到实践的目的。
二、拓展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最方便拓展的就是有关传统节日方面的知识。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个更深的意义。像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憧憬嫦娥的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寄托了一种古人的思想,每一个习俗的产生,都有着背后的深层意义。学生在平时不可能没有经历过节日,因此,这些对学生而言十分熟悉的东西,经过教师对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义的讲解,更能让学生感觉到乐趣,吸引学生自愿去探索传统节日背后的秘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追溯节日的渊源和独特的历史,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学生可以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七夕的起源,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故事流传千年,美丽动人,至今都让人心折,何况中职学生还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可以让他们真切体会七夕乞巧节的魅力。
        再比如:学生查阅端午的资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年纪,了解了屈原这种“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举世皆醉而我独醒”,“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诗人,满腔澎湃的报国豪情随着对屈原的深入了解在心口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对祖国的感情前所未有的热忱。
三、营造教学氛围
        无论是什么教育,都需要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环境。传统文化更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引导初中学生对传统知识主动进行学习。
        学校应该在墙壁、走廊、楼梯等一些学生经常经过的地方,将国学内容进行表现,确保学生随便一抬眼就能够看到。

这些内容可以用故事、图画的形式展现,丰富多彩,富有趣味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引导其关注内容,而不是将辛苦设置的国学墙壁,国学走廊当成是与普通的白刷刷的墙壁一样的毫无新意与特色的东西,这对于最初创设好的国学环境,培养好的学习氛围的目标没有作用。班级的环境也要带有国学特色,剪纸,礼仪,毛笔字等等,充分发挥每一寸空白的价值,将国学的教育氛围烘托到极致,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彼此的教学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使用相对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语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立足学生本位
        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立足学生本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不能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如果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那么学生是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的。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提出一个想法,然后和学生一起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能在旁边偶尔进行补充,或者在学生的想法不够充分的时候,通过适当的提醒来加以引导。
五、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首先,初中语文课堂引入的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能太枯燥。习惯了现代知识的丰富多彩之后,没有谁愿意忍受像过去私塾里那样的一句一读,摇头晃脑,死记硬背。因此,在最初引进传统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单单只将传统文化的句子进行简单翻译。就以《论语》为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翻译成“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初中学生其实早就知道这层含义了,真正应当教给学生的是这句话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比如引申而来的“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强加给别人”的含义,也就是“己所欲,勿强施于人”。讲两句话结合着对学生进行讲解。
        其次,要将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生活化。比如:夏天到了,池塘里的荷花开了,水面上一群又一群的蜻蜓飞过,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最后,教师要注意寓教于乐,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之中。比如,让学生角色扮演“孙权劝学”这一课,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
结论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真正将传统文化传给下一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熟悉,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的语文课堂得到实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吸引力巨大,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实践落实,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热情,对国家的热爱,学生自己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朱绍峰,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新课程》2017年 第35期;
        2、罗健,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新作文.教研》2020年 第02期;
        3、张海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9年 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