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第五中学
摘要:语文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即教师依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学习能力等,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确保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教师还要在小组学习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在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一、创设学习情景,提升小组的学习效率
语文学科较为枯燥,倘若教师的课堂风格一如既往的无趣,那么学生在课堂上便会不断走神,他们也很难真正融入到课堂上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
学习《背影》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景:当你第一次进入学校的时候,父母肯定在外面看着你,那么你有过送别人看着别人背影的瞬间吗?在那个瞬间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个情景中,笔者揭示了本节课的主题,即“背影”。在此基础上,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几个学习任务:第一,本节课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第二,这个事件发生在哪个瞬间?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第三,文章的哪个段落是重点,讲述了什么内容?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以之前分好的学习兴趣小组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要求他们相互配合且要记录自己的发言,看一看自己的学习能力是否有进步。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到学习中去;待到学生讨论结束之后,再问问学生课前笔者创设的情景,看看他们是否理解了父母的心情。
实际上,在学习情景中,学生可以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这样便为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与合作,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科学分组,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具有可行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即在分组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等。这样才能让小组内学生的学习实力更加均衡。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便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负责朗诵组的同学需要活泼好动且有一副好嗓子;负责分析诗歌的同学则需要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笔者便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这样一来,待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朗诵组的同学用抑扬顿挫的方式朗诵了本首诗歌;而负责分析的同学,则将自己对诗歌的意思、作者的写作手法等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两个小组之间的配合,让本节课的教学顺利的进行了下去。此时,笔者再对本节课的重点加以概括和总结,对学生的疏漏之处进行补充,让他们能够更加完备的掌握本知识。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
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得对学生多加了解,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精准的分组,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样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并真正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深度学习,在探讨中提升小组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探讨与学习,在探讨中,小组之间的交流会更加深入,从而加深小组之间成员的情感交流,进而为提升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学习《小石潭记》这一内容之后,在充分解释了其内涵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目:要想探求真相,或者要看到美的风景,付出体力是否值得?当前,“退堂鼓”“及时止损”的词语频频出现,这对于激励学生继续学习与探究非常不利,而《小石潭记》中,作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探讨,结合自身实际,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这样才能让本节课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当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的时候,笔者便时不时地参与到不同的小组中,看一看他们的讨论内容,并给他们答疑解惑。在讨论结束之后,让各小组代表发言2分钟,说一说自己小组内的看法,笔者再适当的予以点评,让学生对自己的讨论结果有客观的认知,这样便大大提升了小组合作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笔者觉得,当课堂中出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涉及话题,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并最终引导他们得到正确结论,从而促进他们思想品德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改变自己以往比较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细致地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确保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春茂.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探 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02):76.
[2]杜艳峰.浅析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