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淑 2李华
1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 255100
2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边河小学 255440
摘 要: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一种基础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基本前提。因此,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创新阅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本文结合个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和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阅读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理解各种题材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水平,帮助他们形成阅读素养。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享受阅读所获得的美好感受。这就要求我们设法全面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从而发现课文中蕴含的美好事物。孔子曾经说过:“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兴趣可以把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常用的激发兴趣的方法有问题设置、情境创设、电教手段和组织竞赛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有趣的汉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所喜欢的动画人物“喜羊羊”引入课堂,采用“找朋友”、“ 打靶开花”等游戏方式实施教学,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的个性会获得较大发展,而语文课堂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再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来导入课堂,进入正课学习后,引导学生从作者内心感受、课文的深层含义,文章风格等角度来诠释教师前面提出的问题。这种借助预设问题来激起学生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尝试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体会文章意境。这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促成完整教学环节的构建,激起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吃透教材,将文章中的感情思想传递给同学们,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感悟。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地震中父与子的画面,感受一位父亲在失去儿子后的悲伤心情和异常的情绪,从而有感情的阅读课文,将对父亲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表达出来,从而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样一来,学生更容易感受文章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小学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鲜明的思想性,通过对文章思想的探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文章中的字、词语、句,并通过字词句的组织形式来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实现德育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证明,思想品德的渗透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付诸于语言文字教学中,加强二者的结合能力,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要从教材实际内容出发,而且要尊重课文的固有思想。
三、培养阅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
首先,培养学生健康阅读习惯。为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加强监督引导,避免学生被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和小说毒害,特别是那些父母常年在外,缺乏监督的学生更需要我们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健康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健康阅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培养专心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外在元素所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专心阅读,养成专心阅读习惯,保障阅读的质量和有效性。此外,培养勤于动笔的良好阅读习惯。随话说,读写不分家,我们不能只阅读不动笔,那样阅读效果会大大折扣,所以,我们要勤于动笔,养成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的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动笔来完成阅读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悟记录下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协调发展。
四、利用多种活动,拓展学生思维
任何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锻炼,阅读教学同样如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展示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都能在长期的、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要想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经过长期的主动探究过程。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思想,都愿意在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我。首先,阅读不仅仅限于阅读教材内的作品,只要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都可以成为学生阅读的对象,向课外拓展,不仅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更多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读物,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提高阅读的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此外,组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代表性文章,它们有着美妙的语境描述,精妙的语言运用,深邃的思想表达,独到的见解阐述,所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悟引导的重点内容。教师应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会等,把学生的潜能和长处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不断积累,加深体会,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逐步提高。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开发学生自身潜在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力量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阅读理解水平,将学生带入丰富无限的阅读世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新忠.阅读教学解困献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06):72-73.
[2] 杨佩华.语文阅读教学导读四法[J].语文学刊.2013(16):90-91.
[3] 张新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J].甘肃教育.2018(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