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7期   作者:李琳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李琳
        西安交大附中分校   陕西 西安   710048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对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就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关键方法,在初中语文课本教学当中,学生在学习许多古代文言文类和诗词课文时,课文中字义及文言文句子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生发音、字义和文言文句子的时候,要耐心细致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在古诗词当中学习古代人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时,还要培养学生们多选择一些经典的世界名著,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了解外面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历史,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语文核心素养概述
        1.1 语言建构与运用
        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建构语言运用机制,增进语文学养,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的运用,能够获得几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另外,还有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1.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这里应当关注的是“审美情趣”和“鉴赏品位”的提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其实已经久违了“情趣”,很少顾及和尊重学生个人的“情趣”。“新课标”的提示应当给一线教学提个醒:“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语文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2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1 渗透审美,感悟阅读
        文章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主要途径。我们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不仅用语规范,还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透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知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如此使学生在字里行间的揣摩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知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利用文字替换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不同语言描绘的场景有何不同、其中的情感有何变化等,借此使学生在清晰的对比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具体来说,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昏”换为“乌”,“瘦”换为“骏”,借此再次朗读文本,体会其表达效果。
        2.2 自主探究,在阅读中发展理性思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更深一层的核心素养。

阅读是运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的重要途径,思维的模式多种多样,阅读理解能力是形成思维的基础。说理性的文章,有助于学生养成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等思维,从而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阅读能力的提升和理性思维的形成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急躁,生硬灌输,应注意分寸,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容到思想、由思想到思维,润物细无声地稳步引导。课内的《诫子书》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论述得深刻透彻。有些内容初一的学生未必全能领悟,不必生硬强求,可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借助注解、工具书,疏通文字、积累文言词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他们的内心已然埋下了一颗明志的种子。再适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的行为进行自我对照省问,为自己描绘未来的人生轮廓,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成熟,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说教般的思想教育。那些条理清晰、论证严谨、论据充分、结构完整的文本,更应该用来锤炼学生的理性思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先破后立,入木三分地批驳了“御用文人”的唱衰论调,同时又鲜明地立起“中国脊梁”的旗帜。学生初涉此类文章,由于年代久远,背景生疏,对文意的来龙去脉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精读文章,通过查阅资料、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共同释疑等自主学习行为,辅以教师适当点拨,完成对文意的准确把握。在这一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行为方式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亲力亲为,理解能力得到自发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更深一层的行文思路、论证思维的探究,体会论证思维的严谨也就水到渠成了,然后在自己生活经历的过程中,内化为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等思维方式,这是有助于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理性思维,是受用不尽的思维财富。
        2.3 批注好词好句,理解传承文化
        理解文化、传承文化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步入这一环节。不同国家的文章、不同年代的文章体现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成果,因此从文章内容的阅读、精神的分析上升到对文化的理解很有必要。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会在最后一个环节鼓励学生寻找好词好句,养成做批注的好习惯,推动其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比如《在冬夜里唱歌的鱼》讲的是“我”年少时家庭贫苦,吃鱼是全家人的期盼,而在期盼中一条鱼温暖了我们一家和隔壁的瞎老爷爷,在期盼中“我”和姐妹们也更加懂事、成熟了。在学生完成了通读、分析重点语句、提炼精神情感的阅读环节之后,笔者鼓励他们将自己认为文章中写得好的段落或词句划出来,感悟其好在哪里,试着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有的学生画出了“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携裹着晚风,逐渐清晰”,“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等语句。接着,笔者鼓励学生试着给自己划出的语句做批注,如给语句中的好词加点,批注用词的效果。许多学生将描写父亲的语句划出来,标出了如“黝黑”“冷峻”“沉默独坐”“瞬间的喜悦”等词语,认为这些词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父亲沉默安静的性格和质朴淳厚的形象。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透视这些好词好句背后体现的文化,发现中国传统家庭的文化之美,以及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由此,在对好词好句的分析和挖掘中,在对文章背后文化的透视中,学生们将单纯的文章阅读上升到了对文化的理解,笔者也鼓励学生试着背诵或者仿写这些片段来提升写作技巧,传承优秀文化。这样的方式在完善阅读的同时,升华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值得教师尝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突破阅读瓶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内涵等。使学生多维度阅读思考文章,不但能联系实际生活,也能抽象思考内涵,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立足“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语文建设》2019年第8、9期
[2]张旭.《判性思维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五邑大学学位论文》,2018
[3]李三群.《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成才之路》第14期,2018
[4]肖进雄.《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甘肃教育》第9期,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