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 443000
摘要:现代化的课堂中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加关注,这也促使现代化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根据教学的内容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教材中的内容,还可以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此外,教师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教学情境;课堂提问;师生关系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保守,在教学过程中沿用落后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艰难,长期如此使学生滋生了惧怕学习数学的心理。针对这些情况,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策略,创建出适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空间,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有小学学习的基础,但是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更加抽象,学习难度也明显升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加上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刻板,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正多边形和圆》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边长和各个角都相等,这就是正多边形,而将正多边形的顶点依次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这两者的关系吧。”讲完后我利用信息技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3D模型的形式演示出来,构建出直观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在课堂中构建教学情境,增加了课堂中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
课堂提问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面对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传统的课堂提问显然是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的。 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要秉持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索教材中的内容,同时予以学生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高效完成学习,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教师可以优化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那么如果将勾股定理反过来,也就是说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和,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这个结论是否成立呢?接下来就请大家合作探究一下吧。”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探究教材中的内容,由于问题具有导向性,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方向,一段时候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样,通过在课堂中优化课堂提问,提出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三、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缺乏交流,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敢请教教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同时,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学习,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思维并不灵敏,对知识的反应并不及时。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着重改善与学生的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思维会变得活跃,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更佳,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组的方法,下面请大家开始学习吧。”学生在我讲完之后开始研读教材中的内容,我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逐渐改善了与学生的关系,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很快掌握了这部分的内容。这样,通过在课堂中积极与学生交流,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出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从而有效提升了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标准创新教学策略,构建直观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改善与学生的关系,给学生创立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曹会鹏.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6,26(36):204.
[2]冯卫军.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