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
船山实验中学 湖南省 衡阳市 421000
摘要:情境教学法属于时下相对来说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思考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初中数学;直观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
以如今的教育形势来看,课堂上的主体角色是学生已经成为定论,其实当年亦是如此,只是有部分教师不愿意摆脱以己为尊的地位,长时期通过一家独大的方式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以致于学生不愿意去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陷入到了被动学习的僵局。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教学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应用直观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人们都说,数学是一门具有难度的学科,其实这是客观事实。若是教师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做依托,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可以应用直观情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从而实现绽放初中数学精彩课堂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轴对称的认识》这一节时,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轴对称的图形,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数学知识储备,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然后,我以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认识了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从而引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并帮助学生认识了角是轴对称图形,使学生了解了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之后,我通过动态地播放了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操作意识,进而指导学生学习了如何画对称轴,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这次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直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足够饱满的学习热情掌握了本节知识,切实实现了初中数学课堂的精彩绽放。
二、应用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部分教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却没有融入生活元素的意识,以致于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数学的学习价值。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加强生活情境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可以在现实生活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不等式》这一节时,首先,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比身高”活动,让学生发现了他们身高之间的差异,由此引出了一个关于数的不等式,导入了新课。然后,我请学生们说了说生活中有哪些数量上的不等关系,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引学生对教材内容做了分析,使学生明确了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之后,我引导学生经历了辨析不等式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认识和理解。最后,我帮助学生归纳了这次课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生活情境使学生发现了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步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意识,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应用问题情境,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中必须要具备的环节,毕竟数学知识是在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中所总结出来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应用问题情境,更要注重问题的合理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以有效的引导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完成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三角形》这一节时,首先,我在课件上展示了帆船、金字塔等含有三角形的图片,对学生提问道:“大家通过观察能不能发现这些三角形的共同特点?尝试归纳出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呢?”然后,我让学生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三根小木棍,在指引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语言说出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的各组成部分。之后,我为了渗透分类思想,让学生开动脑筋对三角形按角和边进行分类,使学生有了对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我帮助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三线,引导学生回顾了学习过程,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应用问题情境于课堂初始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带领学生一步步做了探究,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切实完成了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要继续思考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方式,尽心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环境下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行实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池新锭.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8(05):61.
[2]黄小燕.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情境教学的有效措施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