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东
巴州区大和乡中心小学校板凳垭村校 四川省 巴中市636031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有效教学的思想已渗透到现代教育活动之中。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知识学习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认知发展、运算分析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面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字符号,普遍存在理解不足、运算错误等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存在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具有逻辑推理特点的基础学科,对于刚刚步入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小学教育阶段也是打牢学生学习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重要时期,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开展适合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呢?对此,本文从生活场景、趣味游戏、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四个方面出发,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教学进行探究。
一、创建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参与兴趣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场景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讲解内容,创建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在自主、能动的探究中得到收获,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堂质量和学习效果。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的方式,初步掌握整时的识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我借助生活中的钟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作息,如7:00起床、9点读书、12点吃饭等节点,提升学生的识读能力。学生看到又粗又短的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1-12的大数字等元素,情不自禁的想要上手去摆弄,这时,我将本节的新知导入其中,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组织趣味游戏,强化学生课堂记忆
正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尤其是一年纪的学生,其记忆方式大都处于形象认知阶段,对抽象的数学符号存在一定记忆难度。而将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组织趣味化的游戏环节,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课堂记忆,增强学生对数学元素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夯实学生的课堂基础,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如在“认识图形(一)”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等图形建立初步认知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对不同形状的记忆能力,我组织学生以“图形对对碰”为主题的游戏互动,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形状类别进行“趣味碰撞”,如长方体:文具盒、火柴盒;正方体:魔方、墨水;圆柱体:水杯、可乐等。在游戏活动中,学生对身边的实物进行联想,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还能增强学生对不同图形的学习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向形象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有把握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得到多种感官的直接刺激,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复杂难懂的数学概念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课堂效果。如在“位置”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投屏功能,将素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武汉长江大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所呈现的画面图像,从中了解到上下的位置关系,还有汽车行驶中前后的位置关系,这不仅使学生更为轻松的掌握上下前后的位置概念,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并加深学生对位置参照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认知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打牢学生学习基础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理解不足、掌握不牢的现象,这种差异化现象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引导手段,将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在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授形式,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在“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现象,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开展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活动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我还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探究问题:①3个▲和4个,请问▲和一共有多少个?②原先笼子里有8只小白兔,小明从笼子里拿走1只小白兔,请问还剩几只小白兔?通过小组合作的开展,不仅能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还能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生活场景的创建、趣味游戏的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小组合作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得到提升,还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效果得到增强,有助于打牢学生的学习基础,促进其基础教育的有效发展。同时,采取趣味化的游戏活动,把握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巧珍.浅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国西部,2017(2):146-146.
[2]林建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优化分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27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