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奇斌
浙江省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 322000
摘要:在进行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方程教学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由于方程教学涉及四年级以及五年级两个学段,所以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知识衔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如何进行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方程教学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就小学数学方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希望可以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方程教学;教学方法;相关探究
在进行小学数学方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对方程知识了解较少,老师不宜直接进行较难例题的教学。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就需要老师借助简单的例题,引入教学内容,实行方程教学;其次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进行课堂交流,凸显学生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采取对比式教学,讲授新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设置错题本制度,巩固学生成果。本文便对以上内容进行了相关策略。
一、借助简单的例题,引入教学内容,实行方程教学
在进行小学方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信心为重要前提,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首先借助接单的例题进行教学,结合简单的例题讲述重点的知识内容,使学生逐渐建立对数学方程学习的信心,此外由于方程教学涉及四年级以及五年级两个学段,所以老师还应该循序渐进,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便利。
老师可以首先想学生讲述方程的运算法则,使学生知晓“移项要变号”,老师可以结合较为简单的例题进行讲述,比如3x-1=5,学生根据刚才所说,进行相关的式子进行变换,可以转化成3x=5+1,最后再利用除法的法则得出x=2,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数学方程实际上是之前运算知识的综合巩固学习,需要对运算解题法则以及知识有充分的的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知晓方程教学与运算法则知识之间的相关联系,同时老师还可以适当结合信息技术,绘制数学方程知识的思维导图,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构建自身知识网络,做好方程知识之间的衔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对方程教学知识的见解,综合相关的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师生间进行交流,凸显学生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之所以感到方程知识点理解存在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老师受以往教学经验的影响,过于拘泥于教材本身,同时由于学生在老师面前感到拘束甚至恐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不敢向老师提出,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在教学时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凸现学生地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老师在进行方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方程知识的交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及时参与其中,借助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学时可以适当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例如老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关于数学方程的概念以及定义,其次结合较为简单的例题鼓励学生解答,老师还可以结合较难的例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解答,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还可以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采取对比式教学,讲授新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小学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适当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适当采取对比式教学,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借助相关的例题,进行变换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
在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比如老师可以设置以下例题:以3x-2=5.8为例,老师可以首先询问学生,解题方法,学生经过思考,得出:3x-2=5.8,3x=5.8+2=7.8,x=7.8÷3=2.6,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赞扬,随后告诉学生新的解法:3x-2=5.8 可以得出3x-2+2=5.8+2 ,3x=7.8,3x÷3=7.8÷3,x=2.6 同时老师还可以对两种方法所涉及的知识以及相应的区别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对四则运算的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记忆,同时老师还要知道学生记忆力有限,所以老师可以“同加、同减、同乘、同除”进行相应的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的思路,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相关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要利于学生做好小学和初中数学学科之间的衔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知识整合能力。
四、进行相关的练习,锻炼学生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时,老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可以设置较难的数学方程,给出最终的答案,让学生思考解题思路,进行相应的运算,老师作为引导者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同时还可以询问学生考察的关键所在,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例题的自行设置,然后同桌之间检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老师可以适当结合相关例题,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便利。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基本类型方程的相关练习,使学生逐渐对方程的解题思路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随后老师还可以不断根据数学知识就相关的练习题进行相应的的转换,并让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知识重点以及解题思路,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重点讲述,同时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相关培养,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相应的便利,此外还可以设置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相应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设置错题本制度,巩固学生成果,提升分析能力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应该设置相对合理的监督机制,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还应该进行分层监督,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同时老师还可以建立错题本制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接下来的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便利。
老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比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方程题目,使学生对相关的方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老师还可以就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设置相关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出题,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练习初中阶段的知识,综合相关的图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在教学之余,老师还法案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适当设置错题本制度,让学生就相关的错题进行整理,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梳理解题思路,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方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老师借助简单的例题,引入教学内容,实行方程教学;其次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进行课堂交流,凸显学生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老师还可以采取对比式教学,讲授新的方法,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老师还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设置错题本制度,巩固学生成果,继而提高小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发平. 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读与写, 2017, (022):154-160.
[2]张春花.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 文理导航, 2017, (006):37-37.
[3]刘开国.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J]. 未来英才, 2017, (009):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