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平
青海省西宁市阳光小学 青海省 西宁市 810000
摘要:语文教学具有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华夏文明的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渗透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迎合素质教育理念的生动彰显,更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情境;直观;角色扮演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单纯定位于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上,还应将其逐渐拓展到文学这一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罗万象,从方方面面反映了不同作者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基于语文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就需要教师将情感教育摆在与认知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借助多重有效手段来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地调动、诱发和陶冶,以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涌动的舞台。
一、合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情感
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在导入环节引入一定的与新课内容相关,且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为学生感知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在教学《昆虫备忘录》这课之初,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昆虫?它们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在组内交流了自己所知道的昆虫及其特点后,我继续说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看看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种昆虫。”待视频播放完毕,我让学生交流了自己最喜欢的昆虫,并说明了理由。在这之后,我顺势引入了新课:“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汪曾祺的文章中,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围绕文本内容创设情境,不仅聚焦了学生的思绪,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直观呈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不同于数学、物理等抽象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虽包罗万象,但其中多以感性内容为主,且更为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和思想感情的培养。此时,若能将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将文本中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及画面直观地呈现出来,定能强化情感渗透的效果,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在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了乡村生活图景,播放了原文朗读,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学生对文章大意及语言文字之美进行初步感知。之后,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之美的语句,并与同桌交流感受,在脑海中勾勒相关画面,此后我抓住几个重点景物描写,运用信息技术对此进行了直观展示。如此,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视听工具直观呈现文本情景,不仅创新了语文教学视角,而且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激发了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基于角色扮演,触发学生内心情感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将学生单纯地视为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更不必说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鉴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式引导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自主感知感悟,以使学生自觉接受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深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为促进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实现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在学生理清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情节及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对人物语言、神情、动作和心理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对三个故事其中的任意一个进行生动演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各小组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同时我还对扮演每个角色的学生予以了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如此,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而且还触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学生从人物的美好品质中获得了启示和教育。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手段,与认知教育一同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教育“闭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这一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因子,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觉地染上情感的色彩,从而促进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地更好达成与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彩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7(20):27-28.
[2]王振环.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措施[J].学周刊,2016(2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