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艳
江西省瑞金市云石山乡石背小学 342505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承载着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也是语文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一般都是持着抗拒的态度,一方面是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使得课堂的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给学生讲述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故事,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古诗词中描述的情景再现,加深学生的体会。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将情感代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背景故事;情景再现;情感代入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予以了充分的重视,但是受到硬式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形式一般以引导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对古诗词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很多时候都无法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对此,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围绕学生设计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借助先进的教学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背景故事,给学生讲述创作背景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距今比较遥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不能体会其中描述的场景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习。鉴于此,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理解的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中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故事。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人们团聚的日子,可是人们难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家人或友人团聚,这首诗就是诗人在八月怀念友人所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吧。”我讲完古诗创作的背景故事后,学生对诗人的情感以创作古诗的动机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这样,通过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古诗词创作的背景故事,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就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二、情景再现,利用多媒体构建情景
在以往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对于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场景,学生只能靠自己自行想象,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能力较弱,很容易产生偏差,对古诗词产生误解。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的情景,将古诗词中的场景以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再现出来,给学生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冲击,促使学生深入到其中去体会,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构建情景,重现古诗词中的情景,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古诗词虽然是以文字的形式体现,但是也有很多古诗词有很强的画面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吧。”我讲完后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将教材中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出身临其境的情景,学生在情景中亲身体会到了“牛郎织女被星河隔开”的场景,对词中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教学情景,加深了学生的体会,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三、情感代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力不足,对古诗词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表面,使得学生只能生硬地去记忆教材中的知识,难以体会到蕴含在古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对此,在现代化的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语言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将情感代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石灰吟》时,教师可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导学生将情感代入到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在课堂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有的人会选择放弃,而有的人则会坚持下去,经历风雨之后终见彩虹,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下面请大家开始探究古诗的内容吧。”我通过语言讲述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对诗人产生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以这种情感去分析古诗。这样,通过在课堂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情感代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有效提升了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总之,在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对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语文课堂中古诗词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胜梅.信息技术在小学生古诗词教学活动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12):45-46.
[2]夏陈玲.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