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莉
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 443700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实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逐步迈入到了崭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亟需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以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并从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出发,来分析新课程改革下转变与革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革新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也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其中明确指出要改进语文教学及评价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结构,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因此,面对新形势,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做出转变以应对新的要求,探索并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实现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转变传统教学语境,建立和谐“教”“学”关系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必先革新教学观念,从而转变课堂教学语境。教师需抛开为教而学、为考而教等思想,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融合重要学科知识并能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或任务情境中,通过自主研究、合作探究、分享收获等方式,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性。构建平等和谐的“教”“学”语境,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充分实现思维碰撞和优势互补,倡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负面情绪,俯下身来倾听和分享、沟通,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和意愿。
例如,在解读《赤壁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群文阅读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自然”,改变了教师以知识输入为主,“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方式。笔者摘选比较典型的“自然说”资料,如《老子》“道法自然”、《庄子》“自然不可易”、王充“天动不欲以生物”、阮籍“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等条目,做好研讨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认知“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的诸多含义及变化,在解读过程中适时点拨,并设身处地参与问题谈论。借此环节使学生初步形成知识迁移、深度拓展、对比阅读的思维意识。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有效的课堂学习情境需把握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多而教学实质少则浮,课堂教学实在却缺乏信息技术的优化又显枯燥。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新课改的这一任务和要求,革新和升级课堂教学手段,将网络媒介及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枯燥的知识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创设生动、直观且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视觉和听觉感官的层面来刺激学生,优化学生感性认识。二是创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生态,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例如,完成“在词里读清照”的任务时,为避免单调读词、枯燥讲理论,笔者利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自主解读不同阶段的词作、了解后世点评的基础上,笔者在师生合作探讨的环节,穿插剪辑后的康震评说视频及“宋之韵”片段,调节学习氛围,激活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博采众“说”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见解;同时,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比较宏观的社会大背景,给课堂探究提供了有力的立论前提。在梳理环节,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不同阶段的形象特点,借此培养学生构建思维导图的习惯。
三、优化课堂设计,深化语言、思维能力
除了积累知识、培养思维,语文教师还应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隐性价值,如弘扬民族精神、培养价值观、培养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教师应打破传统模式下课堂教学的单一结构和封闭状态,加强语文课堂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受到正面影响;加强教学内容、媒介及方法的关联,注重以问题策略、任务制定、成果展示等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任务与课堂内容的结合,贯穿“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提升文本阅读能力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课堂教学适当地与“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学习任务群有机结合,横向拓展教学内容,使课内与内外结合,使前学与后学结合,帮助学生构建理解不同作品的方法体系。在具体教学中,侧重从语言、形象、构思、意象、情感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评价赏析,针对不同理解水平的同学,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养成批注、思辨的习惯。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实施的背景下,各个学科教育教学都必须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与创新,才能够与全新的教学形势和要求相适应,才能真正展现出学科的育人功能。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摆脱固思想和模式的束缚,走出误区,把握新课改的全新理念、目标和要求,以现实学情为基础,通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教学手段、优化课堂结构体系等途径,来全面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最终真正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理论认知并提升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帅.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2017(08):150-151.
[2]张晓洁.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7(08):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