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政
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保田镇忠义小学553508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新时期的教育环境下若是能够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便可以促进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处在时代发展中要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将经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古诗词教学中,实现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直观画面;诵读情境;拓展内容
虽然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却不能按照传统时期的教育观念设计。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主动去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这一传统文化。下面,我将结合自身从事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多媒体技术这一优质的设备走进了新时期的教育领域之中,直观画面便经常被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中。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根据古诗词的具体内容以合理的直观画面展现在课堂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环境中有对古诗词内容的充分理解,以求到达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夜书所见》这首诗时,首先,从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形象直观的图画营造了诗文的意境,导入了课题,让学生先从直观画面下感受到了诗中的秋意,为学生后续体会诗情做了铺垫。然后,我借助注释,引导学生理解了诗句内容,结合插图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在诗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给了学生指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记忆,并抽查了学生的记忆情况,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了诗句内容,使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学生提出了将这首诗熟读背诵的要求。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组织学生交流了从这首诗的学习中得到的收获。这样,我通过将诗词所写的内容以直观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有了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达到了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刺激学生情感体验
严格来说,诵读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出现是一种常态,虽然有的教师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仍旧有小部分教师没有将作者在古诗词中融入的感情让学生体会到。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以诵读情境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实现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望洞庭》这首诗时,首先,我与学生对诗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引出了诗人,对学生做了这首诗的示范性诵读,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自主扫清文字障碍,尝试从诵读之境中感悟诗情。然后,我引导学生赏析了诗歌内容,指名学生说出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并组织语言说出自己所想象的画面,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望洞庭的动之美。之后,我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期望学生在课下去搜集一些描写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进行了诵读,进而组织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享受了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从而充分实现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以拓展内容丰富学生诗词储备
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懂得学习的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知道如何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使得原本有限的课堂时间变得充足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拓展内容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让学生的内在文化修养得到良好的提升,从而完成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任务。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首先,我让学生抢答说出学过的以及没学过的与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古诗词,由此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出了新课。然后,我为学生介绍了作者王维,引导学生分析了诗句的意思,让学生结合重阳节这一节日的习俗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之后,我为学生补充了相关的古诗词,也让学生在课堂初始所说出的古诗词做了积累,并对学生提出了养成积累古诗词良好学习习惯的期许。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这样,我以拓展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诗词储备,培养了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从而充分完成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优化。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古诗词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伴侣,以求使得古诗词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达.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126.
[2]李生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设计与创新路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