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志燕
江西省德兴银城二小334200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代表着学生可以自行理解阅读对象的含义,与优秀的内容产生美感上的默契。而其他学科的学习,往往也需要学生阅读相应的文本素材。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智商和情商的自主、全面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本文即从保证充足阅读时间、补充更多理解素材、引导学生合作阅读、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和充分重视课外阅读等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有效阅读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明白阅读能力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以来颇为重视。问题是,部分教师没有深刻理解到阅读活动的本质或没有抓住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经常“想当然”地采取一些教学策略,实际上并不符合小学生的需求,或无法得到他们的欢迎。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教师给这些策略设置了多少功能,寄予了多大的期望,最终也很容易归于无效,反而给学生带去阅读枯燥无聊的印象。为了有所改善,就要从阅读本质和学生特征两个方面同时入手,采取系统性的教学策略。
一、保证充足阅读时间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准是看他们到底有没有读懂课文的含义,是否能产生相应的联想,直至与作者产生共情。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但有的教师忽视了阅读是一个过程。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虽然想象力丰富,但生活经验不足,思维水平不够,想要理解课文含义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有时还要反复咀嚼思考。如果教学策略只盯着教学目标,“强迫”学生必须产生什么样的阅读感受,最后只能是削足适履,将学生的思想硬套进所谓中心思想的“标准答案”里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因此,教师第一步要做的是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提供充足的时间,这样他们的阅读思维也才能有拓展和活跃的空间。教师可以与学生约定一种阅读学习模式:首先是粗读,粗读之后可以自告奋勇举手说出这篇课文大概讲述了什么内容;然后教师从学生的回答出发,对课文进行初步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能将这部分内容与粗读时他们自己的思考联系起来;接着进入细读状态,此时师生角色互换,变成学生从教师的讲解出发,尝试去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样阅读的时间更充分,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也更好,能有效提升效果。
二、补充更多理解素材
上文已经提到,小学生存在思维活跃但生活阅历不足的特征。在面对一些有一定时代背景或蕴含着作者较复杂感情的课文时,这种特征会使得学生要么因为缺少阅历而很难理解,要么思维天马行空获得一些偏离比较大的误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他们理解的素材,将这些素材作为阅读对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引导学生从整体化的角度进行阅读。另外,素材要符合学生的需求,既可以是对作者或写作背景更为详细的介绍,也可以是针对课文内容生发出来的更多详细的描写,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西门豹惩治骗钱害人的巫婆与官绅的故事。故事本身不复杂,但是对于生活在科技昌明时代的当代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太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西门豹来之前,当地老百姓对巫婆和官绅那么信服。这时就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理解素材,比如简要介绍一下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当时老百姓普遍的文化水平;也可以选取一些其他古时候破除封建迷信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能感到更加真实可信。
三、引导学生合作阅读
除了上文提到的补充更多素材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阅读也是一种能够有效增进学生阅读理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看,小学生缺少人生经验,但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所以他们之间是能够取长补短的。通过互相交流沟通乃至争论辩难,能够更大程度上打开他们的阅读思维,让他们学会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起他们积极听取他人意见建议、与他人在合作中提升自我能力的良好习惯。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这篇课文与好几个小故事有关联,也是几个成语的来源。由于性格不同,学生之间的思考感悟会不太一样。比如有的学生更欣赏廉颇,认为他知错能改;也有的学生更喜欢蔺相如,觉得如果不是蔺相如宽宏大量,双方最后也不能和解。学生的这种倾向是正常的,因为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小学生容易因为个人感受而忽略阅读对象中的其他元素。通过合作阅读能够扩大大家的关注范围,获得更为全面的阅读感受。
四、积极开展阅读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几乎完全是以“读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果教师策略对路,固然能够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坐下来进行深入阅读,但小学生活泼好动,阅读的效果越好,他们的感受越深切、丰富,越希望能有一个应用和展现的机会。这是他们通过互动来构建新知的成长规律所决定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也为了他们的阅读收获能够更加巩固,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更受学生欢迎。
仍以上文提到的《将相和》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普遍得到比较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后,让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故事,排练一个小短剧,作为近几天的课外复习作业,然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时间进行集中表演。表演过程中大家互相评分,教师只负责维持应有的秩序。最后选出最好的一组,颁发小奖品。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会反复精读课文,进行丰富多彩的内容改编,实现对阅读收获的巩固应用,还能产生对阅读更加强烈的好感,一举多得。
五、充分重视课外阅读
以上提到的都是针对课堂阅读教学的,其实课外阅读也同样重要。对于很多本来就喜欢读书的学生来说,其课外阅读量会远远超过课本上的课文。如果教师只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是没有进行指导的话,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阅读很可能是相互割裂的,互相之间不能产生足够的促进作用;有的学生还会读到一些暂时不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进而影响到他们对课堂阅读的观感。所以教师对课外阅读必须重视起来,既要精心选择和推荐课外阅读对象,也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阅读状态,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有效的解答与帮助。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自相矛盾》或《田忌赛马》,都是充满智慧的成语故事,学生的兴趣比较浓。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学生此时高涨的阅读热情,向他们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书,比如《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写给儿童的中华成语故事》等。此类书籍图文并茂,有的还带有较为详细的故事背景解释,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存在太大的困难。教师还可以时常将课外阅读与各种阅读活动结合起来,增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及时了解他们的阅读进度,并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相结合,以不断增强课外阅读的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只有学生理解且接受,教师所采用的策略才有意义。望广大同仁能更努力地去理解学生,思考阅读的本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探索,开发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为推动小学生未来长期的全面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志芳.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7.
[2]刘万武.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华夏教师,2017(24):63.
[3]刘春艳.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探析[J].成才之路,201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