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利 (四川省泸州市力行路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18-02
“快乐体验感悟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自主而高兴愉快地体验和感悟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营造“身临其境”、“绘声绘色”的体验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兴奋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快乐”是一种手段,更是与其它“体悟学习”需达到的不同的目标。怎样让学生快乐体验感悟学习,打造魅力数学课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营造氛围,唤醒学生体验感悟学习的意识
首先,教师与学生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个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各种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等,在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逐步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地态度或者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内容时,要尽量让学生的成功多于失败,成功时及时给以表扬和肯定,培养他们对成功经验的重视,失败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积累经验。善于激励容易让学生体验成功,而反复的成功可以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驱力——渴求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情感支配下,主动内化新知,促进学生的发展。
再次,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内在需求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持之以恒,这就需要在数学课上有吸引他们去学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新奇、和谐、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课堂上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做游戏、分组比赛、争当小老师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时采用“摆一摆”、“说一说”、“编一编”、“圈一圈”、“看一看”、“做一做”、“分一分”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创设情境的种类很多,比如有问题情境、合作情境、操作情境、开放实践情境等,而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比赛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等。总之,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较为熟悉或能够理解的生活实例或数学材料。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二、提供材料,创设体验感悟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
案例一:《圆锥的体积》的教学
像这节课用到的学具是学生不容易准备的,因此教师给每个小组事先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玻璃杯和圆锥玻璃杯、沙或水。
要求:人人动手通过实验探究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
(实验开始后,每个人积极想办法,紧张地“动”起来,他们即是在实验又像是在玩水、玩沙,愉快中完成了任务。反馈、交流时争着汇报他们的发现。)
学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猜测、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更是一种有效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创设机会,体验感悟学习活动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验感悟学习活动的过程。
1、提供操作的机会。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只有这样,自主学习才有效。
案例二:教学《圆的周长》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通过以前所学知识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跟直径是否存在着倍数关系呢?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教学时,让学生小班合作,用事先准备的学具测出三个不同大小的圆片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教师告诉他们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这个商就是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所发现的圆周率。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教学中,凡是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取消教师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创设交流探讨的机会。
《标准》要求“教材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探索和理解有关的内容。”现行教材往往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知识内容,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此,把教材陈述性内容加以重组与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效果肯定会更好。
案例三:教学《圆的认识》中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①将圆片对折几下,画出几条半径、直径,量一量、比一比它的半径和直径,你发现了什么?
②与小班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记录员快速填写“我们的发现”。
让生明确要求后动手探究。
⑴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⑵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⑷我们还发现……
让生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后展示学习情况,学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通过对折圆,发现圆的每条半径都相等。
生: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他们的长度都相等。
生:两条半径的长度等于1条直径长度。
生:一条直径可以分为两条半径。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还可以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或二分之一。
生:我们小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它又无数条对称轴。
……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这样的设计,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努力转变观念,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打造魅力课堂,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和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学习的乐趣,更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