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词语,提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浅谈中段语文词语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7期   作者:陈美琴
[导读] 【摘 要】 中段年级词语教学和低段相比,音、形的教学相对弱化,词语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性更强,在教学中更注重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结合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教学的认识,需努力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的感悟与实际运用能力。笔者尝试从“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词语表现力”“丰富词语解析,多角度解读”、“提供语用环境,提升感悟能力”三个方面来浅谈自己在中段语文词语教学的做法,使词语教学富有实效性。 【

        陈美琴 (杭州市富阳区银湖街道受降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中段年级词语教学和低段相比,音、形的教学相对弱化,词语的表情达意的功能性更强,在教学中更注重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结合语文新课标阅读教学中对词语的教学的认识,需努力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的感悟与实际运用能力。笔者尝试从“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词语表现力”“丰富词语解析,多角度解读”、“提供语用环境,提升感悟能力”三个方面来浅谈自己在中段语文词语教学的做法,使词语教学富有实效性。
      【关键词】 中段语文   词语  理解  学用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29-03
        课堂再现:词语教学的尴尬境地
        字、词、句训教学贯穿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全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夯实语文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到了中年级,词语教学相比低段而言,地位不及低段教学那么“高”了,很多时候容易被轻视。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堂对词语的解读,显得那么随心所欲,轻描淡写,使得词语教学意义不够凸显,没有很好地发挥词语的魅力。这些现象,是笔者在听课中屡见不鲜的:
        现象一:“词语手册式”的生硬理解
        “这位同学这些词语读得很正确!你能说说‘目不暇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读完词语后,老师随即让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词语手册上是怎么解释的?”教师全然不顾文中后一句话,那一句话能够很好地解读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忽视了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听《鸟的天堂》一课
        现象二:“脱离文本式”的快速解读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什么是‘厉声呵斥’呢?知道请你来说说?你厉声呵斥过吗?……听了刚才同学的解释,老师明白了厉声呵斥就是很严厉地叫骂,说明了鹅的叫声是凶巴巴的,也很严肃的。”老师没有注意到文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厉声叫嚣”,如果两个词语能连结起来理解,并展开想象说话,是很好的一个语言训练点。可是,老师没有这么做!
——听《白鹅》一课
        现象三:“蜻蜓点水式”的肤浅理解
        “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这句话中‘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出根据词语手册上的解释用自己的言语组织说了一遍,老师肯定地重复:“是的,词语中眼、板指点过的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这里指鹅吃饭时就是按照它的吃法一步一步来,不变通。” 老师没有细细掂量这个词语所承载的表现力。老师如果让学生用文段中的相关句子来回答,再提升“三眼一板”所表达的意思,学生能从这个词语中更深刻地领会鹅的这份循规蹈矩、刻板。可惜这个极好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点,被教师给漠视了
——听《白鹅》一课
        词语虽然是一个很小的语文单位,作为一个词眼的时候,它身上有着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词语是为文章的表达服务的,不能单单为了理解词义而去理解。这种忽视了文本的存在,忽视了词语所富有的表现力的解读,忽视培养学生思维力的教学,是要摈弃的与纠正的。
        链接课标:认清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新课标中有关词语教学的内容,每个年段的词语教学都给出了很清晰的定位: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从三个学段的目标内容看,我们能清晰地看出词语教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段的词语教学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为高年级语文学习做好铺垫,打下基础。同时,课标也充分强调了词语的理解要沉浸在文本中,在语境中丰富词语理解,在阅读理解中有效地积累词语,在习作中进行运用。
        课堂与课标有效地结合:词语教学紧扣文本
        根据新课标的词语教学的相关要求,结合一线课堂教学中的出现的词语教学现象,我们要审视这样低效的做法,更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重视词语教学,亲近词语,激发词语教学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把握好词语教学的尺度,引导学生从联系上下文,与阅读理解相结合,丰厚词语教学的语境,使中段的词语教学扎扎实实为理解服务,为提高学生感悟力与思辨力,为有效积累与运用打下基础。笔者通过一线中段的语文教学与实践,浅淡自己对于中段词语教学的理解和一些做法。
        亲近词语,分三步走:梳理词语----解读词语------学用词语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语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句句话。文字的魅力往往就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我们老师在词语教学中,不能泛化词语教学,应有意识地梳理与把握文中重点词语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泛化。有针对性地进行词语教学,是注重课堂实效的表现,也是提升学生语言感悟的抓手。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中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中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第一步:把握重点词语,感受词语表现力
        1.梳理难以理解的词语
        不易理解的词语往往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感兴趣的时候,往往能激发孩子思维的动力,所以说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有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讨、去打开智慧的大门,这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支点。作为授课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学识水平与文本解读,罗列出孩子不易理解、容易产生歧异的理解的这些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感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努力感悟的主体地位。
        如《巨人的花园》中“冷酷”一词的理解;《中彩那天》一课中“拮据”一词的理解;《永生的眼睛》一课中“重见天日”词语的理解……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片面的进行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体会,结合文本中的句子来解读,赋予词语生命力。
        2.梳理出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富有特殊表现力的词语,承担着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是词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理解文本的重要突破点。这些词语或是文章的文眼,或是语言训练的关键点,或是可以积累的好词妙语,这些词语表现了文章的情感色彩,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挖掘词语的深度,同时借助这些词语来情感朗读,往往能为朗读增色不少。
        如《爬山虎的脚》中“漾起”这一个词语,显示了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在微风的吹拂下,如同水纹那样微微泛动。教学中要充分研读这个句子,了解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叶子的绿、多,也写出了美,这个词语很好地表现出满墙爬山虎的那么生机盎然的美。
        《蟋蟀的住宅》中“随遇而安”一词,看似很好理解,学生能够说出词语的意思,其实仔细挖掘一下,就能成为很好的语言训练点:“随”意思的选择。你从哪些文句中体会到蟋蟀不愿意随意而安的? 你从它不愿意随意而安的这种态度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词语,在感悟中,在朗读训练时,在思维训练中,将其解读透,体会其在文句中彰显的表现力度。
        第二步:丰富词语解析,多角度解读
        在引导学生解词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注意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形象性、准确性;教学中可采用比较、替换、联想、创设情景等多种方法,努力通过引读、情境补读或想象诵读,把词语放在语境中理解,对这些词语进行锤锤敲打,做到锤锤有声,引导学生立体地认识、感受、理解词语,使一个个词语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像烙印似的铭记在心,那样学以致用就会显得水到渠成了。
        1.直观形象地解词
        形象、直观解释词语是常用的解词。利用这种方法,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词义。对于一些抽象词语的理解,理当力求“形象直观”,高效解读。
        ◆借助插图来解词
        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插图,插图总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课文描述的场景。这些图画总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借用插图的形象性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便利而又高效地理解词语。
        如理解《长城》一课中“蜿蜒”一词。老师可以借助插图,指着图上的长城说:“大家看在崇山峻岭中,万里长城如同一条长龙似的一会儿穿梭在山顶,一会儿窜入在峡谷,曲曲折折的。”并与“崎岖”一词作比较,感悟两词的不同点。
如理解《鸟的天堂》中“不可计数”一词的意思,让学生仔细看着插图上的的大榕树的枝干,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一根根交错在一起,枝上又生根,无法数清楚。“数”的字音是第三声,学生理解非常轻松,引导学生情感朗读时,可借助这个词语。
       ◆多媒体解词法
        课文中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盲区的时候,更多地是要靠老师借用多媒体的手段,来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丰富词语的感性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词义。
《白鹅》一课中,学生对于“净角”这个词语是很难理解的,很多孩子都没有接触过京剧,想象不出鹅走路时是如何大模大样的。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学生看得兴趣盎然,难解的词语就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迎刃而解了,让学生模仿净角出场的样子,学生也能积极表现。词语解读了又要回归文本,“净角”似的出场,你感受到鹅怎样的特点?学生感悟非常既丰富又深刻了。
        简笔画一直以形象著称,语文课堂教学中它也发挥很大的“解词功能”。我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中,“岭”与“峰”的意思,这两个词如果仅用组词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理解,显得很模糊。老师先板画两幅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岭”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峰”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两词的方法就很形象,学生一下就轻松地理解了,接着老师用短视频让学生欣赏庐山美景,避免了刻板的解说。
        《爬山虎的脚》与《鸟的天堂》一文中,都描述到了叶子的浓密。“空隙”与“缝隙”两词在文句中所表达的意思都指向叶子多而密,但两词所表示的意思在文句中又不尽相同。通过出示两幅图片,学生在观看后理解说话,引导学生体会两者在表达上的异同,学生的理解得更为深刻了。
        ◆动作解词法
        学着做做动作,在动作演示中丰富对词语的理解,也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理解方式,也能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如《小木偶的故事》中有学生对“呲牙裂嘴”一词的理解,让学生做动作理解这个词语,很多学生都是张大嘴巴,做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全然不顾后面有个“痛苦”一词。我让一位孩子上台表演,让学生看了表演后说说表演得像吗?让学生再读读文句的时候,很多学生就理解了在这个句子中“龇牙咧嘴”表示的是疼痛难忍的样子。通过简单的演绎,让学生在比较中理解词意,感受其中洋溢的感情色彩,为情感朗读奠定基调。
        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仅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巴”是不够的。学文本时,让学生尝试用手指学。在动作中感受“巴”的力度,感受这些小圆片紧紧依附在墙体上,所表现出强劲的攀附力,比起言语枯燥的解说来得有趣,更有意义。
        2.紧扣文本语境解词
        以具体的语言环境为依托,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词语扎根在句子和段落中,感受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积极意义, 逐步“丰满”和“厚实”学生对这些词语理解,,在细读文本中,脚踏实地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颐和园》一课中“滑”一词的理解,学生都能说出一个大概的意思来,让学生在文段中找出依据,学生就能很好地关注到昆明湖湖水是那样水平如镜,乃至于游船驶过,也是那么安静的,紧密结合文本来体会词义,更能丰富对文本的理解,深刻地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让学生感悟到原来一个词也能突显一种意境的美。
        如在教学《尊严》一课中对“富翁”一词的解读,学生能说到因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所以他是个富翁,就这样的来说,学生领悟得并不深刻。如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解读呢?           师:为什么说这个人是“富翁”呢?
        生:因为他有尊严!
        师:你能从哪里感受到“哈默”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尊严?
        生:当镇长将食物拿给受饿的哈默吃时,他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拒绝了,不随意接受他人的食物。
        师:不随意接受他人的食物,表现的是什么?
        生:做人的一份骨气,,这是一种自尊自爱的表现。
        师:是啊,自尊自爱是展现了做人的骨气,是有尊严的表现,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也受人敬重,所以镇长说他是……
        紧扣文本,创设欢快愉悦的对话,引领学生对词语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与概括,给学生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3.在丰富的想象中解词
        词语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品读来“复活”词语的本来面目。教师要引领孩子们激活已有表象,联结旧知,丰厚新的形象,让词语所描述的场景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紧密结合起来,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这样词语的再生功能也越来越强。
        《小木偶的故事》中“嘟嘟囔囔”一词的理解,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将文中词语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想象着老婆婆会不断地、自言自语地说什么呢?感受到老婆婆心中那份不满,又要引导学生与“唠叨”一词的区分。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中“辗转”一词的理解,我就让孩子充分想象“几经辗转”,他可能去过那些地方呢?让学生充分的联系自己有过的生活体验想象说话,从而知道“辗转”一词表示是经过很多地方,都未找到有合适骨髓的人,从而更好地体会小钱的幸运。
        第三步:提供语用环境,提升感悟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运用前必须经历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只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存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中,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词语记在心里,能乐于用到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得有个过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搭建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孩子拾级而上,逐步内化。
        1.师生活动交流中运用
        俗话说“耳濡目染”,学生是很善于模仿学习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做出示范与引领,努力在活动交流地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课文中新出现的词语恰当地使用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使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中得到“耳濡”,积极复现,在真实的语境中合理运用,将词语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具体化,让学生多频率地接触,进而内化并灵活运用。
        师:“你们瞧,周颖同学每次听课都是那么专注,每次作业都是那么认真,是我们四(3)班同学学习地楷模啊!”
        师:“小廖同学上课没有专注听讲,李老师叫他回答问题了,他听到了,马上站了起来,我看到了他局促不安的样子!”
        师:今天的素质运动会上,大家进行了四项活动的测试,瞧,有的同学趴在桌子上了,有的同学头都歪靠墙上,有的同学一脸无精打采的样子,看来同学们此刻已是疲惫不堪了!
        师:小玲一到教室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文读书,真是爱学习的孩子啊!
        老师善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说话,与学生的交流、评价语中经常去渗透,学生会在这样倾听中慢慢地迁移着新学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在老师的影响下,积极
        2.开启“词语宝箱”
        经常复现词语,采用多种途径,适时适地将进行词语强化,内化成学生的语言,才能有学以致用的可能。
每周的摘抄作业中,我都有一项“词语宝箱”的作业,主要让学生摘抄本周学习中,自己认为最想记录的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课文学习中,也可以是课外摘抄所得,但所摘录的词语,要进行分类,要能用这个词语说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使用这样的表格设计完成作业。

 

 


        完成作业后,每周需花一定的时间开启词语宝箱,进行交流反馈,及时表扬, 对于学生中出现词语运用好的范例,积极进行品读,既是鼓励,也是很好地学习机会。
        3.说话练习中加强渗透
        通过尝试表达的训练,中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语运用获得了一定的尝试经验和“操作”方法,但还要反复训练,以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因此,须加强中年级学生的词语运用训练,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掌握,在语言运用中活用。
在课堂教学中了,要鼓励孩子在口语表达中将课文中学过的词语进行运用,引用课文的文句与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多次的引领与鼓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词语与句子的运用显得更加地灵动与活泼。
        4.作文教学促运用
        中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大阵地,将学习、积累的词语与句子用在写话中,也是在这块大阵地中,老师除了进行文段写法上的指导之外,有意识地将学过的四字词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提供给孩子,将孩子们表述中的好词好句梳理板书,鼓励学生能结合习作要求,有意地纳入自己的表达系统,这也是很好的一种学以致用。语言能力强的孩子,更能对这些词语进行加工利用,创造出出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文段来。
        写的时候,老师给了一定的引领,老师必须将功课做到家。当批阅到优秀的作文,使用到提供的词语或者说词语运用很精彩的文句时,要充分发挥好榜样示范、辐射作用。可以将优秀的作文呈现出来,欣赏阅读,特别表扬将学过的词语很好地运用,给于圈划欣赏解读。如此坚持下去,更多的孩子会积极模仿,将文本中所学到的一些词语,恰好地运用到习作中去。在多次的语用中,学生慢慢地就能领悟词语的意义与表现力,会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能使自己的语句也更好地 为表情达意服务,更有新鲜感!
        结 语
        亲近词语,将词语教学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紧密的结合起来。即使是中高段语文教学,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词语所富有的表现力。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力求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文本中词语的韵味,走进词语的“四度空间”,去触摸词语的温度,努力点染词语的亮度,积极开掘词语的深度,有效提升词语教学的效度,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块基石!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祖庆.沉入词语的“四度空间”[J].福建教育,2006,(7)
        3.《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山西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