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珍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有机融合的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06-0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的社会已经步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快节奏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时代发展的趋势与需求决定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怎样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有机融合?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
一、确定好师生角色定位,打开学生“思维之匣”
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教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状态。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快速成长,在学校领导的引荐下有幸成为教学经验丰富的吴老师的徒弟。有一天,我的师父突然说要来听一听我的随堂课。这下我心里可慌了,虽然课前有所准备,但没有认真去思考每一个教学细节,心里不是很有底。开始上课了,我还是很快静下心来按照课前所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着,感觉还挺顺利。下课铃响,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刚好完成。手心捏了把汗,缓了口气,心想:师父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应该不差吧。但课后师父看了看我的教学设计,严肃地说:“你的教学程序倒没什么大的问题,教学时间安排也看似恰当。但这节课就像是你一个人在表演,噼里啪啦说完你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是你的观众和听众而已。新的课程理念你还要好好学一学。”听了师父的评价,我的脸一下子从腮红到了耳根。过后,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这一节课我只关注自己的“表演”,而没有关注学生的反应;体现着自己的权力,将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权威者,拿着指挥棒指挥着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忘记了他们是不同的个体,我限制了他们展示各自想法的权利;我一味追求着这节课的效率,却忽视了教学的实质意义,整节课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知识,这完全就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想法,更不能发现其创新的思维。通过这一次教训,我努力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在后来的教学中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再只是我的观众、听众,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表演者,更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也是他们共同学习的伙伴,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确定好师生的角色定位,让教师与学生都共同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他们可以充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再是一部“收音机”“录音机”,这样才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诱发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劳动的主要阵地,要想取得好的劳动成果,师生之间必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能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很有压力,就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那我们的教学改革所提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无法实现,更不用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鼓励学生大胆想、积极说、主动问。对回答正确的孩子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一些回答错误的孩子一定要多加鼓励,告诉他们回答错了不要紧;对一些回答奇特的孩子更不能妄加评定,要充分倾听他们的想法。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这样更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悦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才能诱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一次教学西师版一年级上册20以内加减法的一个题:小猴摘了一些桃,送给小狗8个,还剩6个,小猴摘了多少个桃?读完题,师问:“小朋友们,这个题该怎么算呀?把你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吧。”因为平常我的课堂比较开放、自由,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的说用加,有的说用减。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应该用减法算。”“为什么呢?”“李老师您说过,碰到‘还剩’就用减法呀”。有几个孩子一听,好像觉得有点赞同。“嗯,你的记忆力不错,李老师说的关键话都记得,看来还是李老师的粉丝呢。(听到粉丝,下面呵呵笑)。求‘剩下’用减法。(语气强调:求‘剩下’)那看来这个同学回答正确了?(教师故意拖长语气)”有的孩子点点头,有的孩子有疑问又不好意思反驳。这时,有个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老师。让我来讲一讲。”大家全把眼神转向他。他说:“我们可以这样想:小狗不喜欢吃桃,它把小猴送的8个桃还回来了,与小猴剩下的6个桃合起来就是小猴所摘的桃。所以要用加法。”这下每个孩子都听明白了,都主动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孩子,我也为他创新的想法竖起了大拇指。正因为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才能大胆的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诱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灵动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创新思维
1、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在这个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储存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会如何寻求和获得知识将更有意识。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课堂上我们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是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中认识圆的特征时,采取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学的一个片段。
教学中,教师出示以下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活动:
①将圆片对折几下,画出几条半径、直径,量一量、比一比它的半径和直径,你发现了什么?
②与小班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并说一说是怎样发现的?记录员快速填写“我们的发现”。
学生明确要求后动手探究。
⑴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⑵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⑶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⑷我们还发现……
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后展示学习情况,这时学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通过对折圆,发现圆的每条半径都相等。
生: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他们的长度都相等。
生:两条半径的长度等于1条直径长度。
生:一条直径可以分为两条半径。
生: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还可以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或二分之一。
生:我们小班发现圆是对称图形,它又无数条对称轴。
……
让学生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组织交流与反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开放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而开放的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西师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的课后练习时,有一道思维拓展题:猜一猜,用几个大小一样的小正方体可以摆出一个较大的正方体?教师先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想需要几个,再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学生摆法:每排2个,摆2排,每层共4个;摆2层共4+4=8个。接着教师将此题扩展开来:小朋友们我们要摆出比刚才更大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呢?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后,有个孩子举手说道:“老师,我们把这个当成修楼房,一层一层的修。要得到正方体,第一层可以每排3个,摆3排,就是9个。修2层楼房就是18个,修3层楼房就是27个。所以共要27个小正方体”“你为什么不只修2层呢?”“修2层楼房矮矮的,胖胖的,不是方方正正的。”其他孩子呵呵笑,觉得他说的很有意思。“那大家想想为什么不修4层楼房呢?”另一个孩子激动的说:“4层就变得瘦瘦的,高高的了。”大家一阵欢笑,并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发言的同学。教师接着提问:“你们还能修出其他正方体的房子吗?想一想,在本子上画一画“设计图”,并尝试算一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小正方体。”结果很多孩子都找出更多的摆法,摆4层、5层、6层……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他们把“房子”不断同时“变胖变高”就得到了正方体。很多孩子一步步推算,还突破了一年级孩子的计算能力。以此类推,后来我们又解决了围“运动场”的问题,即用相同长度的小棒围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的问题,他们都能很创新的解决。这正是因为开放的数学教学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从万变到不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知识,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3、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数学的学习目的就在于生活的应用。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将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让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开展丰富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我们可以虚拟购物超市,让学生体验售货员与消费者的不同角色,感受买卖东西的过程。在活动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思维。也可以开展一些数学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布置学生进行家里一个周内每天用水情况的调查,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勇于开拓,不断创新,打造充满生机的灵动的数学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