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荣
乌鲁木齐市第77小学 830017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加入了实验的内容,但是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出实验教学的价值,在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方面都有待提升。因此,科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究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通过创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对家庭小实验开展的意义与措施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家庭小实验;意义;措施
引言
面向小学生设置的科学内容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科学,培养科学的看问题角度和思维方式。通过学习让学生们觉察,科学的成果是如何产生的通过,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亲眼观察亲手操作,通过自己的体验对科学的规律有思考和总结。
一、家庭小实验开展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小学科学教学是个体形成基础世界观的基础,实验教学法是其教学方法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组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益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相关实验过程与理论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标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本身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要能够最大限度在课堂中开展活动实践,充分体现科学学科的特征,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为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步骤。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设定好的实验,让学生真正接触实验室、实验器材。最后,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纠正,鼓励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对实验改进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家庭小实验开展的措施
(一)家庭小实验需要家长多方支持,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会实验,更喜欢在家里自己做实验,探讨实验中的秘密,但是学生的学力不足,缺乏实验经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面对困难学生就会气馁,有可能终止实验。所以家长要善于引导学生挑战新问题,帮助学生仔细分析问题,给学生搭建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比如,做神奇的筷子这个小实验时,学生把材料准备好之后,反复做了几次实验都失败了,这时家长应该积极参与支持,并鼓励他再试一试,如果还是失败,就要和他一起查找失败的原因,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把实验做成功。因此,家长对家庭小实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能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毅力和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发挥小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人们进入21世纪之后,对教育领域的改革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主体,而教师扮演着引领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中,鉴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正确的引导,如教师在科学实验中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教学“测量水的温度”这一课时,基于教师已经对学生讲解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注意事项,而且这个科学实验的步骤比较简单,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旁边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同时其实验数据也是比较容易收集的,因此这个科学实验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最后由教师对这个科学探究实验进行讲评即可,这样的实验模式能使学生建立对科学实验的信心。例如,在《种子发芽》的相关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阐述,告知学生种子发芽的内在逻辑解释,并在实验课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浏览种子发芽的阶段及其特征,同时阐述种子发芽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统一分发经过筛选的差异性较小的种子,在课后予以种植,规定以半月为周期,要求学生分别上交实验报告,主要记录所观察到的种子情况。通过实验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应用能力提升,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教师要围绕着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进行更多的创新和努力,要善于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将实验活动开展的更具有创新性生活化的特点,要让小学生认识到科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科学与自己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提升他们的科学课学习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乃文.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62.
[2]杜晓英.实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9,29(06):34.
[3]王晓明.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探究[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