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华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族中学 530199
摘要:当下,校本教研正在实施和推广,“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作用正在逐步提升。但是相关调查显示,教师作为教材教法执行者的角色定位并未得到根本的转变,同时很多教师的教研能力不足、知识结构匮乏以及参与教学教研的主动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校本教研与学习型组织建设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校本教研;学习型组织;建设;分析
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悄然掀起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利用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实施精准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校本教研共同体是在校本教研实践活动中体现教研整体关联、动态涌现、交互融通和多元共生的教师发展与专业学习共同体。”①它由教师个体、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他们基于共同的目标和兴趣,在参与、分享、对话、反思、合作中形成了相互信任、共存共生的人际关系。然而,校本教研共同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未展现出共同体应有之态,反而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行政结构的控制,面临着“教而不研”“研而不教”“教研无实效”的现实窘境。
一、需要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随着校本教研的实施,很多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都认为研究是学校赋予自身的一项额外任务,所以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抵触甚至是埋怨心理,在这样的状态下,校本教研变得有形无实。事实上,研究并不是一项额外的任务,教学和研究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研究的素材需要从教学中得到,而研究的成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实践性是校本教研最为典型的特征,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其所研究的问题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微小而具体的问题,当教师在遇到这些问题时需要改变以往求助于外界教育专家的习惯,而是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研究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实践性特征下,研究自然就成为了教师的分内之事。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校本教研视野,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研究者的姿态作出反应,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让校本教研更有效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日益发展,为校本教研环境和校本教研形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在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平台实现校本教研的多样化。比如采用互联网视频会议的形式进行主题研讨和讲座,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线上交流等。活动平台化能够让教师真正实现和享受移动学习的便捷、开放、自主,从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思想交流和资源共享,能够切实改变农村小学教师现存的校本教研状态和教研质量。
三、牢记以教师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以服务教师发展为宗旨,是学习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不同于其他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区别。因此,学校在建设学习型教师发展中心时,需注重基于教师发展视角的路径选择。一方面,重视对教师发展者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强化其引导教师团队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教师发展者作为教师发展项目推行的核心成员,其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师发展项目推行的有效性与团队合作学习的协调性。一名掌握良好沟通技能的教师发展者,是构建协作团队的关键。团队合作建立的基础在于成员之间利益诉求的表达与实现,而教师发展者则扮演着实现成员之间利益博弈的平衡者。因此,其自身素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师发展项目中团队学习合作开展的成败。另一方面,注重对教师发展者及教师参与者的持续激励,提升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凝聚力。组织成员的自主、持续的学习行为,是学习型组织的主要优势之一。而保持成员持续学习的动力,离不开相应的激励机制。实现组织成员激励的方式有很多,既有类似制度激励这样的硬性机制,也有柔性的情感激励。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情感激励往往能够达到制度激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通过强化教师发展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对学校教师情感的关注,将更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师发展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凝聚力。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具有一定温度和生命力的活生生的情感符号,是我们教育教学管理的抓手。在大数据驱动下,老师的教学不再是经验主义,学校的校本教研也不再是无病呻吟,一个个可视化的数据正在客观地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待成长,洞见未来。在追求教育均衡的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唯有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不断反思,进行深度革新,捕捉教学中的“真”问题,寻求解决策略,使自己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才能让校本教研真正在乡村落地、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楚秀银.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黑河教育,2019(12):.4-5.
[2]孙存波.立足“深度”校本教研培植校本教研的深度[J].教书育人,2019(32):.44-46.
[3]刘晶晶,王利姣.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校本教研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