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姣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特殊教育学校 530199
摘要:书面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听障者在书面语学习上存在较大困难,他们的阅读水平落后于同龄健听者有研究者认为听觉经验的缺失导致听障者语音表征能力较低是造成他们阅读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解析听障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解析;听障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引言
阅读是发展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觉、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对听障学生阅读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文学素养,这是不能只靠语文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需要学生开展广泛有效的阅读,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综合文学素养。
一、听障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现状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听障学生由于自身生理缺陷,语言能力不强、书面语理解能力较弱,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致使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是不知如何更好的阅读,喜欢读书但是读不懂,爱读书但是不会读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阅读面不广,制约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沟通与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培养听障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听障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对策
(一)阅读的生活化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与语文素养有极大的影响。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学生原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并努力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需要学习的阅读内容中建立一种相对联系,为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探究提供动力。此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不同于普通学生,其因为听力障碍在理解能力上会稍逊于一般学生,不能很好的对教师的语言进行理解。基于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尽量使用较为生活化的语言,以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对于教师而言,要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委实不易。其不仅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的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其将课本上的文字转换为生活化语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具有听力障碍的学生很难一次完全理解知识,这必然是一个重复的艰辛的教学过程,教师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耐心与爱心,以此来帮助听障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引导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听障学生读完一篇文章不理解文章内容。有些时候,学生甚至可以把文章内容背下来,但是却不懂文章的意思。其中除了听障学生书面语学习方面的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对所读内容做认真的思考。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不懂得地方查资料,请教老师和同学。读完一篇文章,写下简单的读后感,自己的思考、认识、感悟,读思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有效的帮助听障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
(三)拓展课外阅读,感悟亲情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绝不止于本单元中的这几篇文章,生活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亲情比比皆是。亲情比比皆是。,去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亲情。《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建议:听障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听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听障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听障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语文教育观念,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四)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愉悦的阅读体验,还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我校在开展为期一月的“我爱阅读”活动中,针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制订了不同的阅读书目,要求每位同学准备好词好句摘抄本,在读书的同时摘抄好词好句,并写读后感。组织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享好词好句、文章读后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等活动,并由各班推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全校“我爱阅读”活动。通过此项活动,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通过此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交流了阅读体验,增强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习惯。
结束语
总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听障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阅读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听力言语缺陷,教师、学校、家长都要从不同的层面积极引导,共同参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安文涛.如何指导听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学周刊,2019(14):122.
[2]孔德智.微课应用于听障生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科幻画报,2018(12):174-175.
[3]徐晓双.初中听障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