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乃.阿卜杜克热木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第一小学 844400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课堂效率对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极大的帮助。现阶段,教学内容有所增加,再加上课外辅导班、兴趣班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了极大压力。因此,课堂效率的提升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效率
引言
小学是学生的初级学习阶段,也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通常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开展教学。长此以往,这样的数学课堂就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前提
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明显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得到集中,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自由、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热点情境、实验情境等。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趣味性、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回答这些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激活课堂的氛围;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引导他们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也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小游戏,播放一些使人精神放松的音乐,使课堂不再枯燥和乏味。总之,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正视学生差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在面对相同知识内容时对知识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此,数学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活跃思维,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对知识内容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小组合作,可以使组内学生优势互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学习“数据收集整理”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地划分成小组,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塑料袋和环保袋使用情况”数据收集的实践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分析,在合作交流中发散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采用现代技术,通过直观认识加强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这一学科虽然都是比较基础性的知识,但是也有一些逻辑性,抽象性也比较强,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所以学习一些抽象性很强的单元时,学生会产生畏惧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实际的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通过直观的形象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例如,学生学习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的相关的内容时,对于立体这一概念不理解,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好PPT,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立体效果,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相关知识。
四、引入微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不难发现,数学知识的概念性很强。尤其是在立体几何和平面图形等知识的学习中,单纯依靠教材和板书,学生很难理解空间和平面概念。但在引入微课后,教师采用知识动态转换和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自发进入课堂学习,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海量的微课教学资源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例如,在图形周长、面积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边长、长和宽等概念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计算操场、乒乓球台和篮球场的面积和周长,借助微课的辅助教学功能,解决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困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结束语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和探索,找到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并以此带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N].发展导报,2019-04-12(020).
[2]张丽燕.优化课堂练习,助推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高[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7):247.
[3]吴旭秀.探讨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十一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