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仲
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中学 642150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高中语文的教学也开始加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高中语文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阶段。目前有关对传统文化继承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个人和团体的重视。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传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及如何在课堂上有效融入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意义;渗透途径
一.引言
语文教学历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而设的学科,其高效课堂是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保障。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机地融入传统文化,不再是单纯地教习课本教材内容。在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同时要以教材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和重组,让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本文在相关的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二.传统文化渗入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
(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高中语文的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意义重大,高中语文的教材选入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例如:诗词、古诗和文言文等。语文教师在课堂对这些基础教材进行讲解,首先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及认可程度。同时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减缓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可以有效阻止不良外来文化的入侵。其次,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通过学习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学生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物的经历以及他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最后,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和文化底蕴。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背后隐藏的文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传承文化的最佳平台。
(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行的。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般来说,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三个方面,其中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当高中生把这三项素质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得到提升。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情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可以对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进行改善[1]。通过不断改正不正确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的品格,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把高中生培养成为有道德、守纪律、有理想、有文化、又有创新精神青少年。
三.高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途径
(一)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高中语文课堂是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所以语文教师要深刻发掘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利用好语文课堂这个平台渗透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别出心裁的讲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在韩愈的 《师说》教学过程中,就包含了很多的人生哲理,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古老的言论告诉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即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也告诫了学生凡是在道与业方面比自强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师。由于现代社会过于浮躁的环境,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学习的价值。语文教师要注重将传统文化融人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并且与当今的课堂内容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重视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渗透,也要注重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拓展的途径[2]。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在利用课堂作为传播平台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的学习带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营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比如在学习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之后,学生认识到了古诗词的魅力,教师就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自己创作现代的诗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课文《长恨歌》后,可以让学生多多了解有关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及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鼓励学生们多在班上交流读书体会。这样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学生也会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结语:对高中教师和学生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任重而道远的。首先他们要认识到文化的传承对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其次教师要在现有课堂的基础上,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便可以在课堂上自然的引入相关文化知识。同时也不能忽略在课外拓展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宦春艳. 刍议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论坛.2014(11)
[2]魏回春.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