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超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高岳中心学校 235000
摘 要:新课改中,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课后作业就是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好方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相互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文章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布置的优化策略,以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强课程改革进程并提供相应借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
前言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行为上的蜕变。课堂布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反映对教育要求和目标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德与法治》作业优化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提高,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均衡性作业能够打破传统作业中的二元对立问题,强调学生与环境间的交互作用,将作业拓展至学生生活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身心交融式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成长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学生知行合一的完整人格。
(二)满足学生学习兴趣需求
作业优化中要强调作业的个性化布置,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将作业优化重点放在个性化创新上,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建立舒适、快乐和成功的心理体验。个性化作业非常全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塑造。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也可以满足其他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究
作业优化中有必要扩大《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学习和现代技术的应用,以便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各种书籍、报纸、期刊、社交活动和新闻等,都可以用作作业设计材料。开放作业为学生随时学习道德思想提供了机会,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提高思想水平。
(四)作业优化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持久连续的道德法治情操熏陶
作业优化应注重作业布置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作业不是持续几天的事情,而是持续不断的事情,涉及时间、空间、教育目的和手段的内部联系[1]。长期阻碍和无序性的刺激会干扰学生的智力体系的建立,只有明确稳定的教育目标才能为学生带来持久有效的教育效果。
持久系统性的作业将各种间歇性和分离的临时目标转变为具有整体目标的稳定持久性有机体,作业系统性设计满足了学生的独特和多样化的兴趣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持续不断的道德教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的优化策略
(一)作业设计的优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兴趣与身心发展规律,小学高段的学生是三观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根据年龄与心理发展规律设计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要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身心愉悦的,积极地投入到作业中去,充分调动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远亲不如近邻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主动与自己的邻居打招呼,或者在家长的陪同下主动给邻居送一些小礼物,然后记录下邻居对你的态度,第二天上课时候进行课堂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好的邻里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邻里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学校作业设计观念的优化
作业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教育理论的引领才能设计出更加合理、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作业。作业的设计优化不仅仅是学科教师一个人的事,同时还需要学校教育部门等多方面的配合。学校必须为小学生提供开放和实践的教育环境,这是因为大多数关于道德和法治的课程材料都培养了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道德品格。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小学生创造一个环境,并将与小学生的真实生活相关的各种活动引入学校,以便甚至小学生都可以在游戏和工作中实现道德成长。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我爱我家”为例,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旅途的归宿,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去爱,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一直探索的教育理念。使小学生们更加切实地感受到家的温馨与爱,学会感恩,学会去“爱”,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就像一棵大树,枝叶繁茂,爱与感动深深扎根。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庭大树,并将每位学生的画作展出,提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进而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教育所要传递的思想深入到学生心灵中去。
(三)利用家庭资源进行作业优化
教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应注意家庭成员的参与性,还应注意不同家庭层次的参与性,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分层,家庭作业的也应分层,这样能满足不同学生对于作业的需求[2]。设置的作业任务要符合学生真实的家庭成长环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最真实的语境中体会课程作业传达的教育思想,教师应重新定义家庭作业的教学目标。坚持作业优化开创性原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家庭资源,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还要注重作业设计的客观性,通过巧妙地利用家庭成员的参与和家庭生活,教师可以根据各种作业的设计目标,有针对性地使用家庭资源,通过家长会议、网络交流平台、日常家庭作业反馈和其他活动,指导家长参与,阐明适合家长参与的方法,并在必要时为家长提供合理的帮助,使作业变得更加有趣和更具教育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和法治》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师应坚定信念,以实践优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经验,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课程作业,释放创新,让学生看见作业不再“头疼”,让作业成为他们学生生活中的助推器,促进小学生健全道德观培养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冲.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2]郭柯敏.试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9(26):31-32.
[3]吴云.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