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绍芬 (四川省泸州市枫叶佳德小学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08-02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在对刚接触写作的孩子实施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取素材的方法,学生应该通过习作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自己独特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然而,根据调查发现,当前的习作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学生作文虚假捏造,题材单一的现象严重。
好多语文老师一提到学生的作文就直摇头,感叹他们作文的题材老是千篇一律,普遍都是作文书上优秀习作的“仿版”,没有新意。究其原因,学生平常不注重留心观察生活,对身边的事物视而不见,缺少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并提取的能力。一提笔写作文,当然无从下笔,只能借助范文凭空捏造,又怎来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
2.教师习作指导不得法。
(1)缺乏写前的准备。在纪实性习作之前,没有引导学生留意相关事物,积极进行生活体验,导致学生没有素材可写或写不具体。
(2)缺乏有序、有重点等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教师若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便可能是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或是干瘪乏味,仅有短短的半篇流水账似的记叙。
3.教师的评价没有关注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应该包括写前的准备、口头表达、修改等过程。仅以语句是否通顺、具体等单一的效果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习作,严重打击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兴趣,也导致学生偏重于写,而忽略了体验、修改等重要的环节。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事物、关注生活的良好写作习惯,让习作教学能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呢?
1.增加“体验生活”、“回顾交流”两个教学环节。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基本为“出示习作主题—教师指导(审题立意选材)—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五段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关注。在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往往直接就开始思考主题要求,而将回忆生活并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这一重要环节给抛开,为写作而写作,根据范文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不真实,无真情。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体验生活”、“回顾交流”这两个环节。
⑴在习作指导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体验分成两种模式:
模式一:课前指导学生真正体验生活
教师根据本次作文训练要求,在写作之前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选择地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感悟。带着任务,学生不再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而是会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所要寻找的事物。观察过程中,他们常常会为自己无意的发现而惊喜,这往往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去探索,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能对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感而发了。
案例
在设计习作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我做了如下写前生活体验指导:
一、谈话,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
1.师谈话:近段时间,老师悄悄地收集了一些有关同学们课余生活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想)
2.出示学生课余生活照片,指名回答:照片里的同学在做什么?
3.除了老师展示的这些事情,你们课余还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指名说)
4. 师谈话:这么多有趣的事情,看来你们的课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想不想再去体验体验那份乐趣呢?(想)那我们就约定在下个周周末以前,大家都再去重温一件你平常在课余最喜欢做的事情,比比谁能体会到更多的乐趣,好吗?
二、体验过程中观察方法的指导
1.老师有一些小小的建议能帮助你体会到更多的乐趣,想知道吗?
2.教师出示“温馨小建议”,生自读。
温馨小建议
1.邀请你的好朋友或者家人一起玩这个活动;
2.玩之前请了解清楚活动规则;
3.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你的朋友或家人的表现;
4.玩的时候请一定要注意安全。
模式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生活体验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语言描述、情境表演等形式,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的真实场面,加深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
案例
在指导学生写“体会父母的关爱”的主题作文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另一种深层次的爱——在批评责骂形式下掩盖的爱,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事例《一张考卷引发的“家庭风波”》,引入话题,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深爱着我们的父母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夸奖我们,鼓励我们,还有很多时候他们是在批评、责骂我们,给我们带来很多烦恼。相信你们也有类似的经历,现在我们就来“诉诉苦”吧!
2.指名学生交流。
二、情景表演
1.教师选出几种典型情况:(1)考出好成绩,父母大加夸赞,有求必应,物质精神双丰收;(2)考出好成绩,父母没有太多肯定,孩子很失落;(3)考试考砸了,父母勃然大怒,一起对孩子批评、责骂,让学生分组编排情景剧。
2.学生合作表演,组织学生诉说对家长的不满。
三、体会真情
1.真情流露:父母真的那样不通情理吗?让我们一起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心声吧!(播放事先录好的本班部分同学父母的心里话,有意识地针对以上几种场景来谈。)
2.引导学生分析父母责骂或者不理不睬背后的“真相”,体会父母另一种形式的爱,理解父母。
模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产生交流欲望。就“父母对我们的关爱”这个主题而言,好多学生单纯地理解为父母对自己嘘寒问暖、赞赏鼓励,而对家长一些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甚不理解,甚至有所埋怨。此环节的设计,通过家长的“心声”,重新架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心灵桥梁,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父母,感悟真情。在作文的时候,自然就能说真话,表真情了。
⑵“回顾交流”是指在习作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回顾生活体验,口头交流,指导学生有序有重点地说一说。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这两个环节的体验和回顾,学生对要写的内容已经“成竹在胸”,头脑中也有了清晰的条理,不愁下不了笔了。若还有困难的,教师可允许他们相互交流着完成,避免他们对习作产生惧怕心理。
2.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评议。
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除了忽略了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关注,还缺乏对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让教师改、评作文,这显然没有凸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对作文进行修改评议。在习作指导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评议作文也分成了两种模式:
⑴模式一:师生共同评议—修改成文
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以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评议此文写作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再组织学生帮助作者共同修改初稿。
案例
在一次运动会之前,我特意布置了一个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我班“赛跑健将”李志鑫的出色表现,并将他赛跑的过程写出来。我根据学生作文的整体情况,选了几篇具有普遍性问题—层次不清的典型作文进行评议。这几篇“问题范文”的具体问题是:①没有划分段落;②段落划分不当;③频繁划分段落。评议时,我首先将问题范文①和一篇规范的“三段式”的记事文章同时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观察这两篇文章在段落安排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然后我再告诉学生记事的文章应该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于是,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回忆“李志鑫赛跑”这件事,并将顺序梳理了出来:跑前—跑中—冲刺胜利,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个段落。接着,我又出示了问题范文②和③,让学生默读文章内容,让他们分别找到两篇文章中哪些部分写的是跑前或跑中或冲刺胜利。学生在通过仔细分析、讨论后,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该怎么修改这些文章,学生便能轻松应对了。
指导学生评议作文,其实也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对事情的真相再一次在头脑中重新播放了一遍,将有序表达这一写作方法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了学生。要注意的是:评议作文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应做筛选,选取一两个点夯实,不必面面俱到。
⑵模式二:学生互评互改—修改成文
即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以后,教师根据此次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就某一训练点互评互改,为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之后作者再根据修改意见修改初稿。
案例
在教学完诗歌《听听,秋的声音》之后,我指导学生仿照诗歌第一节的写法,描绘春天的声音。学生初次写诗,格式大多乱七八糟,有的按照段落的格式,全部语句连着写;有的一会儿一句为一行,一会儿两三句为一行。我却不为之所动,而是确定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句子写生动”这一训练点作了如下评改指导:
①出示书中的例句:“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学生齐读。
②认识拟人的写法。
师:这里的手臂指的是什么?(树枝)大树真的有手臂吗?(没有)这句话是把大树当成什么来写的?(人)这种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方法叫做拟人。
③体会拟人的作用。
④请把下面这些事物当作人来写。(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开花— 鸟叫— 溪水哗哗地响— 青蛙呱呱叫—
⑤请检查同桌写的诗句是否运用了拟人的方法,如果没有,请你发挥想象,给他修改一下,教师有目的地巡视部分困难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⑥生根据修改建议修改自己的语句。
语句不生动是学生写作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交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了“运用拟人方法把句子写生动”这一训练点,让学生通过修改别人的句子达到训练自己的目的。
那教师是否要批改学生的作文呢?肯定要!在学生修改成文后,教师以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为原则,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并评价。评价时要关注到学生写作的全过程,尽量以鼓励为主。对于写作仍然困难的学生,要允许他们慢慢进步,善于用“放大镜”去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综上,习作生活化教学通过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及其变式:体验生活(创设情境)—回顾交流—学生自主习作—师生共同评议—修改成文—教师批改;体验生活(创设情境)—回顾交流—学生自主习作—学生互评互改—修改成文—教师批改。如此,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有了表达、修改的习作体验,还愁作文空洞乏味、无话可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