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兵 (德阳市中江县东北镇中心学校 四川 德阳 6181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15-01
创新课堂教学,核心就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求知的阵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是要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才能使学习者入情入境;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注意学生的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有效参与。
一、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尊重,平等真诚相待。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教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其次,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自弃心理,在孩子心中,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抚摸,一句问候,一起游戏,都是他们所期盼的,我们一定要小心呵护。再次,爱护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小学生天性活泼,情感纯真,他们内心世界的许多隐私往往不便向父母说,而向信赖的老师倾吐,学生的这种信赖,为师者一定要倍加爱护,它像一朵娇嫩的花朵,保护得好能开得鲜艳夺目,迷人;反之,则易枯萎、凋谢。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地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批判,敢于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
如:在二年级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时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中用小棒摆正方形,探究出“几倍就是几个那么多”,再从“加法计算”探索出用“乘法计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探讨“怎样计算简便一些?”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完善评价标准,让学生善于创新。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于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碎。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具体到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避免在提出问题一问一答的互动评价中,一连让几个学生回答均不理想,于是怕完不成教学进度,就急于说出正确答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该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考虑好回答顺序。比如:一个中等难易程度的问题,不妨让成都稍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请中等或上等学生补充,再请优生完整、简洁的归纳回答,后请较差或回答不上来的听完后重复回答。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实验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我在教学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话说出画面的内容,在说到饮料时,我引导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盒?”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多种方法便出来了,有一盒一盒接着数的,有从纸箱里的9盒开始接着数的,也有用“凑十法”的……对于孩子们的各种计算方法我都及时给予表扬,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是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去尝试,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深入挖掘教材的多解因素,要勤于钻研,吃透教材,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侧面,多方向思考问题,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