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追问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7期   作者:李海燕
[导读] 【摘 要】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它是一种更高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提问基础上的深化,既保持了思考的延续性,又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将知识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问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追问 方法

        李海燕 (依安县第三中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500)  
      【摘 要】 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它是一种更高的课堂提问方式,是提问基础上的深化,既保持了思考的延续性,又能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将知识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追问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追问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32-02
        何为有效追问?即面对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问题,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有区分度地追加提问,以便让学生在认识受阻时探幽索微,拨云见日;在理解粗浅时寻本溯源,追求深度;在初有见地时发散思维,生成智慧。课堂提问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环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理解能力的循序渐进等特点都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的重要意义。
        一、追问要预设好问题
        有人认为追问是即兴的,随性的,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不然。教学过程充满不确定性,教师对问题的预设是必要的。教师要追问的问题应该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更深层次地读透文章。课堂追问是预设与即兴的统一体。即兴,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增加、减少、调整要问的问题,它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需要教师的教育机智;追问需要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它与教师的个人思想、学识、人生境界、课前准备程度、课堂的应变能力相关。预设问题要求教师读透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还要了解学生学情,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问题犹如风筝,线是攥在教师手里的,不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要掌握好教学方向,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可以先设置主问题,主问题是贯穿全文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可以将一个主问题衍生成几个稍微简单的小问题进行追问,这样可以化难为易,学生不至于产生挫败感。再以主问题设计其他小问题,小问题回答对了,学生会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再往下追问比较合适。追问应设置在凸显主题的关键处、解析文章的重难点处、细节处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二、追问要调控好难度
        追问要把控好问题的难度,体现追问的层次性。在知识目标上,教师的追问可以简单些,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追问筛选信息或者找出文中关键词等简易问题;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目标下,教师追问的难度要加深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在概括总结,归纳整合,得出结论等方面进行追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设置的问题就要广阔,在追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追问的问题不能蜻蜓点水,尽量不要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不能原地打转,要逐层加深拓宽。在作文的感知能力训练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能力,我提供了多片不同的树叶,让学生自己挑选一片叶子进行观察。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问:“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大家都能回答:“树叶。”然后引导学生调动起感官,深入感知物品,再问:“对,你们都看到了树叶,但是同样的物品,你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基于这样的追问,学生调动起眼耳口鼻手,懂得运用各个感官来细致地感知事物。


我又问:“你手上的这片树叶像什么?”学生马上运用想象,有的说像心脏,有的说像羽毛,有点说像调羹,有的说像小船……但我发现学生都是从外形上来直接描述树叶的形状,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直观描绘,我要加深难度,让学生带着“心”来感知事物,于是问道:“当你看着你手中的树叶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根据你的心情,再来描绘一下你手中的树叶。”学生调动起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将思维向深处、更广阔处发展了:“叶子因为水分的丧失,叶片有些皱皱的,让我想起奶奶的手,常年为家人辛苦操劳,她的手像这风干的叶片,这片树叶勾起我对远方奶奶的思念之情。”在这样几重追问之下,难度层层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将想象、分析、概况、移情等多种方法交互运用深度感知,写出的文章就会富有意蕴。浅或深的追问都具有其教学价值,要配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三、追问要把握好方式
        追问有正向、反向、侧面、因果等不同方式,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正向追问是在学生回答好前一个问题后,继续追问下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环环相扣。如课文《北冥有鱼》描写大鹏能振翅冲天,一往无前,学生会认为大鹏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可以通过正方向追问:“‘抟扶摇’‘海运’是何解释?”“大鹏是纯自由的象征吗?”引导学生理解正确逍遥也还是“有所待”的。侧面追问是旁敲侧击,由此及彼的追问方式,可使用“如果……,那么……”;因果追问一般问“为什么?”多种追问形式的配合使用,能改变学生阅读的习惯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反思的精神,起到多角度、多层面探究问题的效果。
        四、追问要把握好契机
        追问要注意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根据课堂教学实情、学情作相应调整,机智应变。追问又称连环式提问,但追问并不是对同一个学生紧追不放,在追问学生时,教师不要急于把问题连串地抛向同一个学生,如果这样,学生无法应答,会产生紧张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对于素质高、头脑灵活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们的回答,连续追问几个问题,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追问最多就三四个问题即可。如果其中一个问题难住了一个学生,可以将问题转向求助其他学生。这样扩大了提问面,让更多的学生共同思考,而不会令有些学生认为教师不提问我,我就不用认真思考了。几个问题的追问之间,要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很多教师怕课堂冷场,总是抢着说话,这样倒是干扰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和山水画一样,适当的留白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等学生回答之后再进入下一个问题。追问,可以追根溯源、深化理解、有效质疑、迁移知识。课堂上做到有效追问,将很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精彩的师生互动,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实施课堂追问有效性的研究,课前精心预设追问问题,课上善于捕捉追问时机,并及时整合生成问题,让课堂追问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都得以提升,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艺术.《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08
        [2]王生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