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素玲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成团中心小学北弓教学点 广西 柳州 5451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35-01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新课标》和以往《教学大纲》相比较,在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内容安排等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这种形式下,教师应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课堂教学,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探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深层次研究和广泛性探讨,笔者对《数学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感触颇深,特作如下探索,以期为诸位同仁提供一些借鉴之处。
对于《数学新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应重视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学习方式应由被动记忆和消极训练向自主探究转变。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管理者向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由重视知识传授向学生自主发展进行转化,课堂中心由教师的教教向学生的学进行转化,由统一化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变化
1.小学数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制约
小学数学教师应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学生观,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积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角色应有灌输者向指导者、合作者进行改变,充分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2.小学数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力,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有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还应把课堂变为学生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场所,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数学问题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教学应建立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突破教材束缚,延伸到广阔的课外,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数学问题意识。
3.小学生应有数学形成正确认识,意识到学习重要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完善自我,亲身体验数学学习乐趣
4.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师生交流合作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标砖关注师生交流合作。师生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为此,师生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在润物细无声中,是一种充满着浓浓爱意的教育,这从一些心理教育案例上得到体验。
二、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技能。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对新课程标准加深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打造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学新体系,指导学生参与到生活抽象问题变为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基础上,发展思维、丰富情感和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小学数学教师精准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指导课堂教学,才能为学生发展和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创新能力,从而灵活运用新教材。由于数学内容发生显著变化,这需要数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对新课程标准感悟能力,在领悟新课程标准基础上,全面意识到新教材和旧教材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育理念和采用高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分析新教材,灵活运用新教材,为学生发现、探索和创新能力发展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对教学行为反思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定期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等方面进行反思,依据学生掌握数学内容情况,深层次剖析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深层次研究教学重点,概括解决这些问题之道,从而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和优秀教师互动来取长补短,通过网络、观摩等等形式来不断完善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如何实现高效性,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数学教师只有关学生,学生才能茁壮成长,关爱是教育的精髓。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基础,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走到学生内心深处,和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指导作用。笔者认为,教育贵在指导,教师指导作用不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引导作用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自身指导作用,带领全体学生走进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进学生,笔者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把教学活动视为一个信息加工,学生认知结构扩大而不是单一知识积累的过程,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这种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精准把握数学知识内在特点,探讨新知识隐藏的思维形式,通过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巩固和拓展,最终实现学生灵活运用,从根本上实现学以致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