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泽华 (四川省泸州市梓橦路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要想发展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7-023-02
长期以来,由于对创新能力的定义过高,使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其望而生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因此,要培养创新能力就必须给创新能力下一个简单而又恰当的定义。
创新能力也即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发现事物本质的新联系,进而产生新思想,新思维和创造新事物。对于学生来指:“以同一层次的学生群体为参照,由学生首次发现的新联系并由此产生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的新事物”。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景和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活动通过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造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传统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过于重共性而轻个性,过于重服从而轻自主,过于重外在的纪律而轻内在的能动,这是不争的事实。多年来,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上也主要是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口传身授,学生对老师唯命是从,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讲解—示范—练习—纠正—练习”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永远都是被动地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等等。
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当今社会要学会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涉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旧的“三中心”教育指导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活跃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还要善于改变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均为一贯制 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相同,经过多年体育教育的学生,已厌烦那种被动式的教学形式,应过渡到半开放、全开放的教学形式,使其真正实现主体地位。同时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因势利导,激励创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导学生的态度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鼓励积极思维。因势利导提出要求和拓展学生思路。
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积极、独立思维,提出疑问。对于学生疑问,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对原有知识经验创造性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启发、新的共鸣、新的思维。
其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第一是语言启发,体育教学中要尽量用启发诱导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最佳神情投入学习,通过“想、听、看、练”发现问题,搜索方法。寻找规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体育教学中启动性语言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学习团身前、后滚翻时可采取留悬念,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滚动方砖和篮球,进行对比思考方砖和篮球哪一个更容易滚动。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提问,上课时先提问后讲解再示范,让学生思考进一步寻求答案,使学生思维活动紧跟教学进程;分析对比,在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践观察,进行分析讨论正确的示范动作与错误动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分析比较找出异同弄清楚正确与错误。教学中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再把体育变成独立的运动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不断用新知识、新方法诱导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是分组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法是让学生组成小团体共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的体育教学方法。合作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间的互动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组合学习优势、共同进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抓住少数学生。将全班学生按不同程度进行优化组合。是“优生更优,差生进步”。例:“提高投篮命中率”的教学中把学生按能力“好、中、差”分组组合学习按常规教学让学生在规定的距离进行轮换投篮比赛。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只有个别投篮准的学生积极性还可以,而投了几次都没有投进球的学生显得垂头丧气这时教师可以注意启发学生去观察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通过常识寻求最佳方法。互相帮助、鼓励去争取小组的胜利。学生们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出方法:缩短“中差”生的投篮距离,特别是差生的投篮距离或是“采用不同分值得分”的方法:“好生”投中一个球得1分,“中生”投中一个球得2分,“差生”投中一个球得3分。
第四是游戏教学。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想活跃性。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身心积极主动参与。这就必须建立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那种“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激活,原因是体育游戏是一种参加者自由选择的活动。没有任何外来的压制。参加者能轻松、自由、和平地参加活动、游戏过程中的随机性中,他们才会积极的动脑。认真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身体锻炼,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贴膏药”游戏的常规方法有单人贴和双人贴(前后贴)游戏的教学比较单调,如果老是停留在一个游戏一种练习方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一种厌倦的感觉,也影响了游戏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可以在教学的实践过程汇总引导学生从人数、动作站位等方法上的变化,创新“贴膏药”游戏。动作上方法变化:被追者可以单腿跳、侧身跑,双脚跳或者是自己最拿手的动作。站位的方法变化:可以有相对固定的前后贴,也可有不固定的左右站位。
第五是学生自己设计教案、自改教材。培养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的培养,还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采用让学生自编自导的方法,激励创新思维。例如,体育的考核课,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套韵律操,教师给予评分。这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需要有各方面的创造能力,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成为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人,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求变中创新,在质疑中创新,不要受教材知识的依赖而尽信其唯一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教育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担负着培养创新能力的使命。加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在体育教学中改革传统的体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会思考、质疑,创设探究与交流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中发展创造个性。主体参与式学习法、合作式学习法和游戏法等都是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而每种方法又不是孤立的,可以在实践中有机结合运用。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与能力,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情境上还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自觉地应用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与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