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20/9/2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18期   作者:许婷
[导读]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作为主课当中的一门,
        许婷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三小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作为主课当中的一门,理应成为改革创新当中的先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师改革创新中应该考虑的问题。教育领域目前推行的阅读教学改革正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进行探析,并提出几点笔者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改革
        引言: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单方语文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其他学科发展,从而起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开展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语文学科的把握,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拓宽其自身的思维,优化日后的发展。不过当前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不足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阅读内容学生不感兴趣,阅读教学价值无法完全发挥等,所以阅读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1、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简述
        教育领域在改革创新之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的语文必须发挥其实际作用,除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要帮助学生建立优秀的思维品质,使知识储备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另外,老师必须要坚持以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为阅读教学的基础,实际上再去审视、引导学生的个人发展问题,在此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真正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教学当中。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阅读方式有许多,老师只需要坚持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就可以了,基于方面尊重其差异化和自主性,增加其自主学习空间,真正让其提高阅读体验感。除此之外,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种形式与阅读教学相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沉浸在阅读氛围之中,提高阅读能力。
        2、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
        2.1从读开始,提高共情能力
        既然是阅读教学,那么读就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老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作品,引导其在作品之中遨游,获得阅读体验。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文章本身的妙处、作者的心理变化、传递的品质精神等,由浅至深,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从一开始的初始,到文章的高潮,再到后来的结束,其通过阅读沉浸到作者所营造的相关情境当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握作者的意境,甚至能够与文章进行一定的精神交融,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与感知能力,培养自己的情商。部分学生并不喜欢阅读,可能并不是不喜欢阅读本身,而是不喜欢阅读内容,这边需要老师从一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
        关于老师提供阅读内容这方面来讲,老师必须要深入课堂,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以教材资源作为学生阅读的出发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生理心理均未发育成熟,其有着一套自己的世界观。而教育部门通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的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当中不仅蕴含的阅读素材数量多,而且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很适合其作为阅读教材使用。
        比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时,老师让学生先展开自由阅读,对诗中意思进行大体把握,在学生有一定了解基础上,老师在开展这首诗的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古诗当中的第一句,那么整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横着看是一道岭,侧着看又是一座峰,到底是岭还是峰呢?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所写具体物象,从物象入手,再把握更深层次的情感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庐山的背景资料,方便学生把握写作背景。最终升华主题——“不识庐山真面目”,为什么作者在庐山当中却无法看透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作者在山中,庐山遮蔽了作者的视线,从而作者无法窥见全貌。“那么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获取到什么样的道理呢?”“看待问题要客观,不应该只看表现,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会发现一片新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单纯地进行自由阅读,老师也要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引导其思路正确发展,从而把握文中真实情感,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
        2.2交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
        ?在开展阅读教学期间,老师应该尊重学生,包括但不仅限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增加其自由空间。

关于阅读,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增加交流和互动,一改过去理论式的教学,老师应该仔细听一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即使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出现偏颇,老师也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而不是一昧的横加指责或者是一昧的否定。其实关于阅读,即使是阅读的同一内容,主体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性,所以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老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留出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其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理解,对文中作者的感情进行把握,真正体会文章意境。
        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其实很多学生对于地球是没有一个大的概念,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更关心的是身边的人或事,对于全局观并没有清晰的了解,如何让学生明白地球的整体概念,需要其自由阅读文章,并在文章当中寻找答案。当然老师可以借用一定的辅助设备,比如运用多媒体资源,将地球的保护、宣传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文字所构成的地球是多么美丽。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积累素材,老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对文章当中的遣词排句进行批注,好词好句可以作摘录,成为晨读时间的素材。另外,在课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自由讨论,“通过文章大家可以知道地球是需要我们保护的,那么在未来,你将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地球呢?”延伸为一个写作的小素材,让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整理下来,写成一篇小短文,为本篇课文学习划下圆满句号。
        2.3创设情境,引导情感体验
        要想真正发挥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引导作用,老师需要对自身的理念进行及时优化和更新,继而展现在教学方法当中,引导学生真正沉入到阅读当中。部分学生进行阅读,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只能达到认清其中字词句的目标,叙事叙人的文章还好,一旦到写景的文章或者散文,学生就很难把握文中主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其对阅读的兴趣,真正让其从阅读之中获得价值。
        比如在学习《四季之美》这种写景的散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四季的美。这点很容易做到,但是,作者仅仅是想写四季吗?从中可以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反复品味文中当中的优美词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描写春天时“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的彩云。”“泛着”、“染上”、“飘着”这些词的运用,是不是说明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仔细观察?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呢?通过创伤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跟着问题打开思路,“是啊,作者为什么要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因为作者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那么作者对于生活当中的这些物象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是不是说明作者对于生活中的这些事情很上心呢?”“是,还说明了作者热爱生活。”将问题扔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可以很好的扩散思维,把握文章主旨。另外,通过问题的形式,还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2.4联系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小学阶段的课文选材是非常严谨的,课本中的一些课文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都折射了朴素的生活道理。所以,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与生活相连接,让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对接起来。语文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语文所带来的生活化的思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其生活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将阅读教学与生活连接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学习《伯牙鼓琴》一文时,因为课文是文言文,所以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老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先给学生放一首高山流水,让其在音乐的氛围之下进行自由阅读,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理解之后,老师可以询问学生,“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伯牙和钟子期。”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更好的把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与生活相连接,“你生活中的好朋友是谁呀?你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那你喜欢你的好朋友吗?”等,让学生将文章中伯牙与钟子期的感情转移到自己身上,由晦涩的文言文转移到日常生活小事,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大意,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增强理解能力。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老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教学的方式,深植课堂,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当中获得体验,培养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达到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万思思.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00.
[2]李艺淑.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28):355-357.
[3]冯桂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15):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