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2016年,“核心素养”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这在反应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教育的三维目标也逐渐明确。“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语文学科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如何提高核心素养实践性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反映“吾道一以贯之”思想与“核心素养”本质上存在共通之处,对于现阶段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论语》
《论语》中所涉及的“德育”、“教育”同行的思想与当下“新课标”所提出的四大核心素养有重合之处。在教育过程中,孔子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论语》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淘洗,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为学方法以及审美情趣对于高中语文核心价值素养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的教育思想概述
《论语》直观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通过深入剖析其内容,可以将《论语》教育部分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层面的教育,另一方面是知识层面的教育,下面结合“核心素养”的特点对《论语》教育思想从几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首先,道德上应孝亲敬长。《学而第一》谈到:“孩子在家应该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出门在外应谨言慎行,亲近志同道合的朋友,达到以上几点要求,才能够继续学习六艺”,由此可见学习知识的基础在于德行,“孝”是获取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各项技能的奠基石;其次,道德上修身克己。古人称品德高尚的人为“君子”,孔子认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保持清醒的意识,无论是在工作或者学习中都应严格的要求自己。第一,应博学广知,即在宝贵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取多的知识,并且能够用规定的礼数约束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第二,应多思多想,即在温良恭俭让等规范的要求下,适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第三,应广交益友,修身克己应在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中进行提升,接受朋友的指点,成为“周而不比”的君子;再次,知识教育上有教无类。《论语》作为语文教育公平理念的先行者,其中有教无类思想不仅对当时教育产生的深刻的影响,为实现现代教育公平提供了思想基础。有教无类要求教学中不应因家庭背景、种族、学生资质而差异对待,结合现代“核心素养”理念应充分发挥其潜力,向教育民主化、公平化方向迈进;最后,知识教育上学而不厌。从孔子一生经历中不难发现孔子是一个学至死的人,在《学而第一》中的第一句便说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此处直接体现了孔子求学态度,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应将这种“乐学”情绪融于其中,不断提升学习境界。
二、《论语》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
(一)引入仁爱思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论语》中仁爱思想既体现了待人如己的与人交往方式,更渗透了平等、尊重的和谐精神,这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中的完善自我、关爱他人的情怀意义相近,都要求人与人在交往中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
那么在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践中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应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摆脱以往“喂饭式”教育束缚,更新思想并尊重学生,同时发挥学生能动性,挖掘创新思维,理解语文教学内容,感受课文传达的情感。以《我的呼吁》教学为例,将《论语》仁爱思想引入其中,透析分析作者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了解“仁爱”的本质。教师可以采取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你对佛家语‘扫地不伤蝼蚁命’和夏天人们无情灭蚊杀蝇行为的看法。”另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及自然抱以仁爱的态度,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可知海伦的世界与平常人不同,他的世界缺少光明、缺少声音,那么教师在此处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海伦的世界,懂得感恩现在拥有的一些,锻炼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二)了解为学之道,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新时期教育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子罕篇》中讲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可知孔子对于学习的严谨,意思为“不随意揣测,不要过于固执和自我”此外,《论语》中耳熟能详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看出为学之道中第一个关键之处仍然是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践中应走出传统教学的怪圈,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此外高中阶段与以往学习阶段本质区别在于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高考选拔人才的任务,肩负着未来国家发展的重任,因此为学之道的第二处体现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机械的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中,避免传统式“画地为牢”的教学模式,做到学以致用。以高一语文教学中《短新闻两篇》为例,教师可以在传授写作方法之后,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增加校园题材写作,不仅巩固了学生短新闻学习基础知识,还将通过实践性操作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重视审美之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审美环节是素养构建的关键,《论语》中强调“以善为美,以雅为趣”,审美程度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以《荷塘月色》为例,其中多处运用了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细腻,感情更加充沛。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体会蕴含的景色之美,并且在阅读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进行审美能力的训练。此外教师应将《论语》审美思想精华融于语文素养教学中,带领学生研习文本,给予正确的阅读展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并逐渐凝练出以语言构建、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提出标志着高中语文学科将一改往日死板的教学模式,在科学理性的观照下趋向人文品质方面的培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更应注重思想、文化的浸润。基于此本文探究《论语》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中的实践应用,旨在以“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宏观教育背景下,为语文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促进高中语文“教”与“学”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虎小燕.高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理与方法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0(08):97+54.
[2]惠黎明.《论语》的教育思想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22-23.
[3]张鹏,蔡清田.“核心素养”在追求共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差异——基于差异视角的“核心素养”实现策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28):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