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华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万安镇中心校, 山西 临汾 041600
摘要:中小学是学生们正处于一个身心迅速发展并且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阶段,也是进行施教的重要时期,因此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时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很好推动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本文就如何进行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导言: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人格显得尤为重要,而培养学生的人格需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众所周知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就中小学生而言,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大,且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此,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本文进行了探究。
1 概念界定
1.1 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含有两种意思:一是在一种新的环境下渐渐适应,如自然而然养成的习惯等;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慢慢形成并且不容易改变的一种行为,如好习惯、不良习惯等。
叶圣陶先生,我国著名教育家,他就将习惯分为好习惯与坏习惯两大类,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坏的习惯影响人的美好健康发展。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坏习惯的分类,坏习惯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没有固定的习惯,也就是今天一个样,明天另一个样,对所有事情都没有坚持。而另一种坏习惯指的是不利于他人的习惯。第一种虽说多孩子们的健康发展影响不会太大,但容易形成孩子们朝三暮四的心理,缺乏恒心,导致学生今后的人生就如一叶小舟,整日漂泊;第二种坏习惯若养成就会给他人、给自己、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相当重要。
1.2 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什么?养成教育就像是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你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德指的就是学生的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灵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育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养成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基础也是最实在的部分,由此可见,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2 中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2.1 从细节做起
在科学实践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习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它像一棵大树一样,有干、有枝、有叶。从根本上说,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培养都不会是轻而易举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尤其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宁少勿多、宁简勿繁、宁易勿难的原则。先找一个比较容易做到的,做起来有兴趣的,很快就会有实效的,能够尝到甜头的,而且能不断受到自己和周围人激励的习惯开始,而且花费的功夫要大一些,花的时间要长一些,这样就容易成功。比如:拿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来说,老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因态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对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教师的态度怎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他们而言都非常敏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也有他们的闪光点。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再以此为基础鼓励启发他们,促使他们品德或学习习惯的形成与进步,这样一定会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自信心也越来越强,进步的幅度也越来越大。
2.2 教师们要做到以身示范
中小学生们正处于一个三观逐渐形成的时期中,并且具有强烈的模仿性。而这种模仿性在充分体现在模仿老师。
这也就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处处做好表率;要教导学生们讲究卫生,就要求老师们注重自身的仪表;要教育学生们励志好学,就需要老师们先要爱岗敬业;要教育学生们养成诚信守信的好习惯,就要求老师们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因此教师的示范对于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们良好品质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也往往会被学生们所模仿。为了充分强化教师的示范作用,学校就应当鼓励教师进行一些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教师们也可以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充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学校还应当在每年都去评选出来一些模范班主任,这样一方面能够激励教师培养自身的示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教师将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长期坚持下去。
2.3 进行养成教育的规范化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需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特性出发。在面对农村的中小学生时,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以及家庭状况来进行不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测量。其具体落实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导学生要刷牙洗脸,并且要勤洗澡,来保持个人的良好卫生习惯。②在上学之前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并整理好书包以及带好自身的学习用品。③教导学生们要尊重长辈与老师们,并学会礼貌待人以及能与同学们和睦相处。④学会感恩,并学会去孝敬父母。⑤教导学生要爱护校园的环境。⑥积极去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从而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给学生阐述应当遵循的规则,还需要为学生讲明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规则,以及遵守这样的规则的原因是什么。而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亲自去进行检查与监督,来保证学生们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学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巩固,如果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就有所放松,就会导致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要求教师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要形成一种规范化的教育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反复抓。
2.4 充分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经常会有着“重复”这一特点,这就需要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式,来进行学生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也就使得农村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时一个长期的、细致的教育过程,而在短期中无法取得有效的成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该项教学任务的时候必须持之以恒,且要利用长期的反复宣传来让学生们对其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且使得学生由刚开始的被迫遵循逐渐变为一种习惯遵守,并经过教师继续的深化实践,从而转变为一种自觉遵守的状态。而在规则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养成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这也就需要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养成教育。
2.5 家校联合加强行为习惯培养
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家长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自强不息,让孩子看到一个鲜明的进取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这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家长能放下架子扮演各种角色,与孩子沟通交流,坦诚相对,帮助他们面对困难。
4 结论
大量的事实证明,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给学生传授广泛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需求,满足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德胜.创新习惯养成教育新途径[J].青少年日记:中小学生版,2018(06).
[2]谭松贤.养成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17(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