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素娥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大营学校, 山西 吕梁 0305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转变,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积极的开展知识的探究,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策略研究
导言:
现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都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很多也许步入社会后都运用不到,但是也有很多知识是在社会中学不到的,只能够在学校中学习到,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等。道德与法治课程教给了学生做事情的底线,教给了学生为人处世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自己,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法律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法律,在需要时可以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法治教育的意义
1.1 提升初中生法治意识与法律知识水平的需要
首先,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初中生法治教育,对初中生的法治氛围的营造有积极意义。当前,由于社会上存在诸多不利于初中生成长的低俗、色情、暴力等氛围,而且很多是通过网络途径传播,对心智不成熟的初中生产生太多诱导,还有很多初中生因为是留守儿童而欠缺的家庭教育等因素,加上相关法制不够健全,这些都与频频出现的校园霸凌等问题有关,当然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教育,对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非常重要,对其法治意识的塑造则是重中之重。同时初中生如能掌握更多法治基础知识,当遇到受欺凌等情形时,可以及时以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获得帮助。
1.2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教育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相关文件对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做了明确要求,主要体现在培养初中生有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遵法守法护法意识等以使其成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通过这一课程中法治教育的持续开展,无论是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初中生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等都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
1.3 实现“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依法治国的提出并将其确定为基本的治国方略,“法治中国”被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重要目标,这些宏伟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只限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等,同时要求每个国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相应的法治修养才行。说到底,还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尤其是青年一代,初中生是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后备军的,必须加强他们的法治素养的培养,从而推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实现,对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同样意义重大。
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现状
2.1 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兴趣不足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初中教师也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重视起来,但是就目前而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成效却并不显著,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不足。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的内在推动力,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多是法律法规与道德观念,这类内容对于充满青春活力的初中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部分内容,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致不高,最终导致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2.2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课堂教学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多使用讲授法进行教学,用讲授法来进行本就枯燥的法律法规教学,更是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认为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学生记住就可以了,所以学生出现了死记硬背的情况,学生仅仅是对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并不能深入地理解知识点。想要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设备运用起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
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解决对策
3.1 丰富教学形式
在单调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只是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单纯的接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也使教学质量不能获得保证。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将教学的形式丰富,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导入、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形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丰富,使学生深入的开展知识的探究。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3.2 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前的独立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学习的重难点,找到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更轻松的掌握知识。指导学生高效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在学习《凝聚法治共识》这节课时,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在正式上课前先对知识进行探究,为学生呈现自习任务:(1)政府的作用?(2)我国政府的宗旨?(3)法治政府的含义?(4)依法行政的含义及核心?(5)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6)什么是厉行法治?学生依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开展知识的探究,能够使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就已经对知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上课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更加高效的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
3.3 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设法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使学生真正的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获得收获。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问题有效的解决,学生还在相互思维的碰撞中将问题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学生在相互的学习中学会彼此的长处,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同时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会获得发展,帮助学生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合作探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在学习《法律保障生活》这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相互的讨论中将问题清晰和明确,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内容是小学生让座晚一步,被老人骂一路。引导学生依据视频内容开展小组讨论:(1)学生该不该给老人让座?老人的行为对吗?(2)你认为生活中,类似的正确行为应该是怎样的?(3)他们各自违反了上述哪一种行为规范?真实的事件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而且,这样的事件会在学生的身边发生,学生的代入感强,会更加主动的开展知识的探究。合作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4 结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方式、用理论联系实际等方式来解决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惠成.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70-71.
[2]吴长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法制博览[J],2019(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