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胜寸心,安能引班级 ——我的班主任工作经历 与经验论文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樊艳
[导读] 年轻教师最快的成长方式便是当一个班的“主任”
        樊艳
        宜良县第二中学   昆明  宜良县,邮编652100
        摘要年轻教师最快的成长方式便是当一个班的“主任”,看着一群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年,陪伴他们成长的同时,班主任也会收获与众不同的财富,这财富会润泽你,亦会润泽他人!
        关键词   师父   自身修养   管理能力    
        不愿过早踏入成人的行列,即使我早已成人。但随着一声声“老班”,我不得不将我身上的孩子气收敛,然后装成很老成的样子,好维护我以为的班主任形象:不敢让学生靠近,不敢交流,很讨人厌却又不得不见面的班主任形象。刚工作那会儿的我就是这样的,但深夜里,常常会有一个念头侵蚀我的心:我这个班主任是失败的,学生只是害怕“班主任”这三个字,而我只是恰好是他们的班主任,没有真正让他们服。对这样的情景,在我们双方开始交集的头一个月里,我们很是煎熬,都迫切的希望这样的日子赶紧结束,我甚至想到了逃避,想退出……
        所幸,我的身边总有贵人相助。他们总是很合时宜的出现,帮我化解我的困惑。初来乍到,有幸拜了一位师父——赵显铃老师,刚开始,工作和教学中有什么问题都不敢和师父交流,也不敢去请教,害怕老师会认为他的这个徒弟太低端了,居然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不好。这样的担心在一次老师主动的问了我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是怎么处理的之后,突然发现,老师也没有我以为的那么“凶”,我以为的仅仅是我以为的。老师很有耐心地指出我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并给予建议,他没有强硬的将他的做事方式塞给我,而是和我分享在遇到同样问题时,他会如何处理。还教给我面对的学生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问题,同样的解答方式不一定通用。慢慢地,我学会,当我面对的对象是有自己想法的主体时,不同的主体该用什么方式沟通及解决问题会事半功倍。不仅是我师父,当去请教学校里有经验的老师时,他们如邻家哥哥姐姐般,细心且耐心的给出他们的理解,来帮助我走出迷茫期,帮助我逐渐找到方向,在前人的基础上,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且避开了很多坎坷。没有你们,我成长的速度会慢很多!
        之前这些奇怪的念头慢慢离我远去,这些最开初要逃离的对象,在我内心由恐惧逐渐过渡到欢喜时,我越来越肯定:强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遇到问题时不能不经过思考,总是去问别人,我定了大量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杂志、书,学校工作完成之余,我会翻看那些带班成功的老师的经验,并将一些好的、适合的方法记录下来,逐渐用到我的实际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惊喜之余欣然接受;解决好一些问题后,及时写反思,记录此次问题的得失。
        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教学能力是底座
        班主任首先是一名老师,老师的首要职责是教学,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中。因此,教学能力很重要。一是让更多的学生信任,二是能更好的完成班主任工作。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学习,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培训进修等活动。主观上讲,不断学习是为不断完善自我,人类完善自我的无穷可能性是隐性的,要挖掘这种隐性的潜能,需要后天不断地学习。后天的努力学习能让自我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这高度是自己之前无法想象的。虽然目前我在工作中还没有什么好的成绩,但这也是鞭策我继续学习的动力。同时,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且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快过我这“老人”。更多的时候,我还要向他们学习,学我从未涉及的,或是学得不够好的方面。如若不继续学习,我将接受这些走在前沿的人投来的鄙夷目光,此时,我还能安心地接受那一声声“老师”吗?
        客观上讲,学习使我不被时代抛弃。

科技不断发展,社会瞬息万变,信息也不断膨胀,而之前学的某些知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逐渐干瘪,此时,如若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自身也会变得“干瘪”。不断地学习,让盛装知识的背囊鼓起来,跟上时代的步伐,顺应潮流的发展。
        建议。
        工具书会比我们更实用;拥有知识和能力,机器人比我们更合格;拥有知识和能力,以及从生活里获得情感,并不断拥有健康的体格,那样会登上顶峰,这些是一个健全的、优秀的人所具备的。
(二)勤思方法,不使蛮力。
        各科目的学习,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共性。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而其中“是什么”也就是一种意识,即构建知识体系和相关的逻辑关系。在这些学习中研究得越透彻,学得也就越扎实。
        好的学习还离不开科学记忆,重复加运用是学好一门学科的不二法门;勤于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讨论,在讨论中开拓眼界,在思维碰撞中包容彼此;为己之学,不要在与他人的比较的惶恐中度过每一天,要想方设法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每天都进步一点,经过三年漫长的积累,你会讶异,厚积薄发的威慑力!
(三)重视细节,习惯优秀。
        初中时,学习科目不多,每天有很多可支配的时间,都会被浪费,还易被外来因素如漫画、游戏等干扰,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很有限。进入高中,更多的学生是住校,一个班只有几个走读生,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非常富裕的,且从早上到晚上一天十多节课被排的满满的,晚上还有晚自习,要么做小测试,要么老师巩固讲题,还有各科大量的作业要完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其实,住校生有个很大的优势:将原本花在上学放学途中及待在家里闲散的时间,变成了学习、活动的时间。很多学生对于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无所适从,一会儿想起要干这,还没开始,又想起哪里要去一趟。如此“忙碌”却毫无意义、效率。教学生规划、管理“多出来”的时间,根据学校作息时间来安排,梳理出自己可支配的时间,看“闲书”、参加社团活动,到校园闲庭漫步,听校园广播,打球……
(四)家校关联,人格重塑。
        孩子离开家庭,离开亲人,对孩子的人格养成是不利的,但这也是一些家庭无法改变的现状:自家的住址离学校太远,或者是家长希望孩子在学校能独立,离家是孩子成长及今后踏入社会独当一面的好机会;更有甚者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困难,家长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苦不堪言。客观现实无法改变,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明确好的教育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家长,老师,孩子,三者缺一不可,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经常和班上任课教师一起探讨,该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让学生在学校静下心来,倾尽全力投入学习,且在这个集体中独立,乐观,自信,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有担当,互相信任,团结互助。同时,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和任课老师一起家访,重点访问一些承受力弱或依赖性强,或意志力差或相对贫乏的物质供养的孩子。建议家长珍惜孩子难得的回家时间,多陪陪孩子,聊聊天,一起散散步,感受亲情,享受家庭生活。
        用生命润泽生命,不断学习的我,有种强烈的感受——今天的我优于昨天的我。在所有的工作中,我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自我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但我不会止步,我会继续前行,努力为成全每一个生命而用心工作!
        
        参考文献
[1]冯青来 《教育教学管理案例选粹》[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年18期  章节:《育人篇:学生培养相关案例》
[2]王柯文 《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识与思考》[J] 《环球人文地理》
[3]华青《把班级还给学生》[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年6期P123—P124
[4]沈剑雨《与父母并肩同行》[J]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2016年12期
[5]夏志芳《浅谈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弊》[J] 《才智》2014年31期P101—P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