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政江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乌罗镇中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对于初中学生阶段的教育十分必要,对初中生日后的成长影响很大。因为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客观教学内容略顯单调性和严肃性,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情感教学的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情感教育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策略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结合现阶段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实际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果始终存在问题。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其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这类课程分数不高,对主科学习无益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因为只注重文化课成绩,导致道德法治建设课程内容较少,教学的力度不足,进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学习积极性很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违反纪律、学习其他科目内容的情况。其二,情感教育缺乏,教师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学生们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情感基础薄弱,老师和学生的感情不能深入发展,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度不高,根本未发挥出课程的教育功能,导致德行分离的情况出现。其三,教师方法单一落后,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初中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学生是未来建设祖国的主要力量,具备良好的爱国情怀才能充分保障其在未来的祖国建设过程中,能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完善社会主义的科学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而初中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法律素养就是具备良好的思想价值基础,能够在未来构建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思想构架,能够为构建科学正确的爱国情怀贡献力量。
二、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分析
(一)教学中缺乏情感因素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设的过程中,因为主观上的教学结构不重视情感教育的方式,同时又因为客观情感教育氛围的缺失,导致在进行情感教学的过程中,阻碍较多,同时不能有效地发挥良好的情感教学优势,导致在进行道德法律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因为不能具备良好的情感教学机制,使得初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对于道德法治教学内容深入思考,不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机制,保障教学质量。缺乏情感教学的课堂教学,对于各种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都是纯文字性质的叙述,没有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道德法治教育通常会作为应试教育的考核内容,但由于占比不高,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良好的教育目的。
(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形式上的创新、情感上的植入,教学的效果必定不好,主要是因为道德和法治教学涉及的大多是规定、规范、要求性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情感辞藻,道德和法律的相关规定都是严肃性、严谨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愿意进行道德法治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具体的教学开展产生了较大的抵触性,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课堂问题,比如走神、不专心听讲、错别字较多、在课堂上学习其他文化知识等态度不端正的问题。
三、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创设情境
情感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氛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道德和法治课程教育方式显得十分古板,不能有效地保障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感染性,因此,只有具备一定的情感教学氛围,才能保障老师和学生都能够被带入情感教学的气氛中,否则就会显得情感教学的开展太过刻意。良好情感氛围情景的打造,需要从教学的环境、教学的主导者、教学地点上都能够具备良好的情境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于人生价值观念的思考、共鸣和探索。比如教学的地点可以在户外进行特殊活动的过程中(户外参观学习)进行充分的情感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性,释放学习压力,也能对于社会进行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在具体的活动中遇到的事件或者是教育者构建的事件,要进行现场的道德法律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模式下,面对具体的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道德法律思考。
(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感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与学生的互动性和互信性,能够充分保障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信任性,而这种信心桥梁的搭建,首先就需要教学者能够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法治学习基础,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对于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本质性的思考和了解,充分分析问题的本质,对待事物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性、互动性、平等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改变老师讲述,学生单纯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模式转变充分挖掘情感教学的精髓。情感教学的互动性建立关键是要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性,也就能能够投其所好地进行教学,充分建立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性机制。
(三)指导生活实践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果检验关键是要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不能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的精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道德法治教学的开展可以是随机性的,比如教师对于学生对于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的道德法律看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充分保障教学工作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中展开,同时因为老师对于学生具体生活时间的深入了解,增加了对于学生生活的了解度,能够有效地建立情感互信机制,能够有效地提升老师在进行道德法治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所以要能够充分地保障情感教育能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和发展,能够有效地保障情感教育能够在具体的生活中得到落实,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对于各种情感教育的认可度,便于各种道德法制教育工作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深入理解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各种道德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情感教学的教学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良好的教学中的情感调动作用,能够通过情感上的深入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情感教育的教学理念,其优势是曲线式的,需要有效的保障情感教育的教育方式与课堂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有所区别,能够充分体现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黄晨.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96.
[2]朱文英,漫柏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0):169-170.
[3]倪文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