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之道 ——思想政治学科学科本质初探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梁延梅
[导读] 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本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梁延梅  
        潍坊瀚声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  261000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本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基于对人及其生活本质的研究,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它本就是因道而生,它的发展循道而行,作为思政人我们必须向道而思,创新实践,立足时代之基,培养时代新人,实现思政学科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学科本质;核心素养;12年一体化课程研究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①——卢梭
        从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②,到2017年新课程标准出台,“核心素养”③进入我们的视野,再到全国教育大会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养本位教育的新时代已经到来,对于每一个教育人而言,新的挑战已在眼前。如何迎接挑战,承担起铸魂育人的责任,是当下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只有深谙自己的学科本质,才能真正履行好自己的学科育人岗位职责,用自己的学科价值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尽绵薄之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新课程观、新学习观、新教学观以及新学生观引领教学实践的不断变革,大单元整体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运而生。为了更好的实施大单元整体学习,首要前提则是教师对课程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在学科内部打通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12年一体化课程内容,准确的捕捉课程内容中的“大概念”,并以此为基点把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更好的推进大单元整体学习的落地实施。
        基于对思想政治学科12年一体化课程研究,在实践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基础上,结合2017版思想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作为一名不生不熟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我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本质的理解概述如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基于对人及其生活本质的研究,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此学科本质的表述,确定了思想政治学科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课程方向,概括了思政学科基于人及其生活本质的课程研究内容,明确了培养具有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目标,同时揭示了思政学科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性质。我想,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师,只有在把握了自己学科的学科本质之后,才能更好的去理解自己的学科,才能更好的去实践自己的学科,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学科,也才能成为一名有情怀的学科专家。
        在探究思政学科学科本质的道路上,我暂且将自己的一点见解称之为思政之道。我想,对于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它本就是因道而生,它的发展循道而行,作为思政人我们也必须向道而思,创新实践,立足时代之基,培养时代新人,实现思政学科的时代价值。
        因道而生。从1980年《光明日报》以“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④的专题讨论开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开始走上学科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毋庸置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这条道路是符合“道”符合规律的正确发展之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⑤首先,思政学科的设立符合人之道。正如卢梭所言“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思政学科本质上可以说是一门关于人,研究人的学科,尤其是研究人的“思想”的学科,对于启迪人的心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心智一旦打开,尤其是当人的心智具有了公共性、社会性,我想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次,思政学科的设立符合教之道。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发,而思政学科要启发的正是学生的心智,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学生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思政学科的设立符合国之道。“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帮助青少年一代“修身”,才能让他们成为治国平天下的良才。思想政治学科“思想”的特色就在于我们要从人的意识层面来引领人的成长与发展,这必然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
        循道而行。课程设立之后,思政学科小学到高中12年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置就在持续优化,这种优化一是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道”,二是遵循了时代发展之道。


        从思想政治学科不同学段的课程名称的设置上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思政学科对人的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按照2011版课标,小学低学段课程名称为《品德与生活》,小学高学段为《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为《思想品德》,高中阶段则为《思想政治》。12年一体化的课程内容从关注儿童的本真(自然状态)生活,唤醒儿童对生活的热爱,到引导儿童关注自身的社会生活,触摸人之为人的社会性本质,初步具有社会性意识,再到引领学生坚定自身这种社会性意识的正确发展方向,学会辨别是非对错,区分善恶美丑,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到最后将这种社会性意识发展成为对国家的热爱、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对我们的制度、理论、文化、道路的自信,思政学科12年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对于如何实现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思政学科又有一个共通的实现路径,这就是课程标准中对于思政学科学科性质的界定: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这一学科性质的规定指导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哲学、逻辑、法律、国际政治与经济等不同领域的融会贯通,又要注重将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活动内容课程化,以实现课程的有效落地。这显然是一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促进课程实施的高效路径。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可谓教育发展道路上一场里程碑式的改革,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的转变更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正确选择。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引领学生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尤为重要。面对“两个大局”我们需要的是心中有国,肩上有责,脑中有智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向道而思。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深刻把握政治学科的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本质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引领学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为师者思考学之道,思考教之道,思考教学之道。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与之相伴随的必然是学习观、教学观的巨大转变。
        在认知学习理论中,无论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还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乃至后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体现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政治学科综合性、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我们每一位思政教师放眼大千世界,启发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去创造,去主动的建构生活的意义,融入社会生活情境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2020年1月份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突出强调了情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谓“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情境正是学生将所学内容外显为自己关键行为表现的平台和桥梁,而这些行为表现正是学生素养水平的具体体现。
        为更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新知的帮助者、引导者,同时彻底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课堂平等”,弯下腰、俯下身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新问题。由此,才能实现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由做题到做人做事的转变,才能真正走上素养养成之路。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品格。思政之道就在于它是与时俱进的,它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始终遵循着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切,思政之道就在于它是关于人的学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任何哲学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坚定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之道就在于它基于对人的生活的研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研究来探索“人生之谜”,坚守着理论逻辑与生活关切的有机统一。
思政之道更在于它引领我们紧跟时代步伐,做乐为、敢为、有为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思政课教师。
参考文献:
[1]卢梭 .爱弥儿.[M].台湾:台海出版社:叶红婷译.2016:1-30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基〔2001〕17号.2001.
[3]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徐涌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概述.[R].浙江杭州.中国计量大学.2019.
[5]曾参,子思.大学中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严亚珍译.2000.
[6]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R].北京.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