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玲
梅列区第二实验学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学重点由“双基”逐渐转变为寻求音乐教育的价值,同时注重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对教材人文教育的内化和发扬。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以人为本”,成为了广大音乐教师不断研究的问题。孩子上音乐课中的识谱教学提不起劲一直是不少音乐老师头疼的问题,一方面,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识读乐谱没有兴趣,老师就把重点放在情景设置、唱游歌表演等学生喜欢的环节上,而忽视了曲谱的教学。另一方面,一到识读乐谱环节,学生就注意力不集中开始犯困,久而久之就会厌烦识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如何设计出学生喜爱的识谱游戏、趣味练习,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完成有效教学,则变得十分关键。笔者在从事小学低段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以“如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兴趣的爱好”为研究方向,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取得了较为成功的教学效果。
一、精巧设计,边玩边学
学段目标里提到——“小学1~2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当孩子真正对识谱有“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不是被动的接受。运用游戏激发识谱兴趣,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玩中学,一边玩一边学。
(一)“七彩花”识记唱名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出示一个“七彩花”转盘。七朵花瓣颜色各异,每朵花瓣上标号音符“1、2、3、4、5、6、7”。游戏开始啦,老师转动花瓣,当花朵停止转动,指针指向写有“3”的花瓣,学生唱“mi”;指针指向写有“5”的花瓣,学生唱“sol”......不断转动“七彩花”转盘,学生不间断的强化对唱名的记忆。
(二)“柯尔文手势”巩固唱名、唱准音高
在低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在教会孩子们使用柯尔文手势来唱准1-7的音高后,请了七个孩子来当“音符宝宝”,每个人头戴一个音符头饰,让他们按照顺序站好,我来当指挥家,利用我手中的指挥棒,点到相对应的音符,其余学生必须快速唱出音同时用柯尔文手势表示出来,而且要唱准,先从单个音开始,慢慢加大难度,两个音、三个音的连起来,直到能串出一句来。
(三)“动物狂欢节”识别时值
西德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好比是骨骼,并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节奏感。在练习时把趣味性的游戏穿插起来。例:在教节奏时,我会跟孩子们说,不同动物的叫声是有区别的,猫叫悠长、鸟鸣急促。所以出席森林音乐会的音乐家头像下都有相应的时值。如:小猫头像下写的是“X-”,代表二分音符;小狗头像下写的是“X”,代表四分音符;小鸭子头像下写的是“XX”,代表八分音符;小麻雀头像下写的是“XX XX”,代表十六分音符。让同学们按节奏读一读动物的叫声,再请他们伸出小手来拍一拍。熟悉后请各小组表演不同的动物歌唱家,看看哪个动物歌唱家的表演最精彩。
(四)“小蝌蚪找妈妈”听辨单音
黑板上贴着五只卡制作成的蝌蚪妈妈(青蛙),它们的肚子上分别写着“1、2、3、4、5”,由低到高呈竖线状排列着。请一位学生手持卡纸制成的小蝌蚪音符,伴随着老师伴奏的欢快音乐来到黑板前。
音乐停止,老师弹奏一个单音,学生将小蝌蚪音符贴在蝌蚪妈妈对应的横线上。接着帮下一只小蝌蚪找妈妈,位置应该比前一只小蝌蚪更靠右一些。所有的小蝌蚪都找到妈妈后,老师用粉笔标上时值,一首小曲子就出现了。请同学们将这些单音连起来唱一唱,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舞蹈结合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
如:在学习《小红帽》时,歌词很容易用动作来表现,于是我让学生逐句表现,第一句“我独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学生都是用蹦蹦跳跳来表现,去外婆家时高兴的心情。在唱到“我要担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时,有的同学模仿大灰狼凶恶的样子,有的却悄悄向四周张望,表示很担心的样子,总之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都不同,但对自己表演的动作却特别认真投入,因此,以情带声,歌曲唱得更好了。
二、循序渐进,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
(一)先学会歌曲,再唱歌谱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听过歌曲范唱后就很想学唱歌词,如果此时打断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先唱曲谱的话,后学词,学生肯定很不乐意。所以在歌曲教学时,先抛开曲谱,跟着音乐唱歌词。当这首歌的旋律被熟悉后,再请学生唱曲谱,他们很快便能唱准。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吗?不是的。因为在这种训练中,学生的音准概念已经被建立起来了,有利于学会识记音符的音高,既为学生学习歌谱建立了自信心,又保持了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对今后的识谱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先学节奏,再进行识谱
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是准确识谱的重点。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的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先采用念谱(不求音准,只求用唱名读出正确的节奏)的方式,等熟练掌握曲谱的节奏后,在跟琴把音唱准。这是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拆解、整合,最终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这种识谱方法。
(三)先攻难点,后整体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的旋律比较难,学生不容易掌握和学习,如果先把这部分提取出来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试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先分段比较,再唱谱
音乐作品往往会运用到重复这种创作手法,除了完全一致的乐句或者乐段的重复外,还有些是做了小小的修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聆听音乐,找出相似之处,然后打开课本加以确认,这样经过比较,学习任务减少许多。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歌曲的特点灵活的采用各种相对应的识谱方法,让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自信,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
(一)教师在教学中充当优秀的表演者
教师的活力、夸张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上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这些都会打动并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教学环境当中,激发其关注,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魅力和特长才能得以运用。老师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精湛的琴艺、出色的演技,都将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吸引学生的动力。
(二)老师得当的评价
一个老师得当的评价可以改变学生,让他喜欢上音乐课,也能不断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潜能。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在学生心里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唱得很动听,声音很美,像小鸟一样,但表情如果再美一点,身体动起来就更好了。我从优缺点两个方面入手,比单纯的一句:棒棒棒,你真棒!应该来说更能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她的爱。
总而言之,识谱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在充分重视识谱教学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性,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害怕音乐课堂中的识谱,做到“五音俱全”,唱出美妙动听的旋律,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七个小音符里看到更多彩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