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应如何构建符合对标奥运的战略性规划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4期   作者:韩继祥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变迁,
        韩继祥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变迁,引入的现代体育文化与我国原有的传统体育文化之间出现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其中以全国性单项运动协会为先导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摸索中不断深化和完善。中国武术凭借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武术协会的双重管理下,中国武术在管理体制、竞赛、产业、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2008年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向全世界人民展现,对推动武术世界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2008年以后对于中国武术而言,进入公众视野的已不再是其取得的成就,而是未能借家门口东风使武术项目更进一步发展的遗憾与惋惜;2013年,空手道、滑板和冲浪等五个项目被列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正式项目,意味着中国武术作为候选项目再次遗憾出局。此外,在竞技武术向奥运推广遭遇瓶颈的同时,由于一味地“削足适履”,导致传统武术特色被丢弃,很多拳种面临着传承危机与失传。公众不禁产生疑问:中国武术这是怎么了?争金夺银的举国体制下,武术应该如何对标奥运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武术项目之多又该以何种形式呈现在国际奥林匹克大舞台?想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武术应该如何构建对标奥运、符合奥运要求的战略性发展规划。本文将从组织层面出发,基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剖析武术在新时代应如何对标奥运,构建符合奥运要求的发展规划。
2、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解析: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提出具体目标、任务及措施,充分肯定了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纲要》中,明确了体育强国建设的三阶段战略目标,提出了五大战略任务,确定了九大工程项目,提供了六大政策保障。可以说,《纲要》首次从政策层面回答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如何建设体育强国的,对于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政策引领。
        《纲要》针对体育强国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战略任务。一是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等方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二是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推进职业体育发展等方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三是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体育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转型新动能。四是从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丰富体育文化产品等方面,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五是从构建体育对外交往新格局、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加强对外和对港澳台体育交流,服务大国特色外交和“一国两制”事业。《纲要》还明确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国家体育训练体系构建、科技助力奥运、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志愿服务与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等九大工程。
3、武术入奥意义之探析
        中国武术作为东方体育的代表项目,需要有一个让世界广泛认可的平台传播,让世界人民客观准确的了解到中国武术。奥运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我们希望借助奥运会这一平台促进武术未来的发展。
        武术申奥的意义,本研究仅在武术传播方面和武术冠军两方面的意义进行阐述。在武术传播方面的影响,奥运会是一个商业化很强的综合性赛事,所以在奥运会期间曝光率很高,以2012年伦敦奥运会为例,来自全国各家媒体共计1043名记者全程参与奥运会期间的报道,如果武术能够进入奥运会,同样在各国媒体的报道下会让外国人更加了解认识中国武术。当前,武术冠军失去了冠军所具有的稀缺性,很多武术冠军走到路上遇到无人知的尴尬境地,但是,奥运会每四年一次,产生的冠军少,而且会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巨大的曝光率使得武术冠军让大家熟知,这些冠军可以作为武术推广大使,在国内外进行推广中国武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武术构建对标奥运战略性规划具体路径
        根据近些年“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无一不反映了体育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重要地位。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在即将面临的各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大背景下,无论是入奥还是普及推广,都亟待明确发展方向和规划。鉴于体育纲要中提出的五大任务,结合武术入奥所存在的现实瓶颈,提出以下战略性发展规划:
3.1从本体出发,解决武术套路技术单一性问题。
        近些年来在与西方体育接轨过程中,我国武术不断削足适履,出现了严重的模仿化,丢弃了自身技术精华。竞技体育范畴下, 武术运动员的训练是从文化教学中独立出来的, 缺少文化层面的学习,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难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武术也缺少一种真切的理解;在巨大的压力下, 甚至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把金牌争”, 运动员的训练越来越注重“难与美”的身体表达, 训练多为显现的、直观的、量化的内容;在360度、720度之间展现武术的“功力”, 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因子越来越少, 与传统武术的老拳师在举手投足之间便可显示“功夫”之所在大相径庭。
3.2从发展角度出发,实现由重竞技单一路径到竞技传统两翼齐飞。
        长期处于国家拨款,唯国家指令办事的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武术竞技项目一边倒的态势,很多我国优秀拳种面临失传。武术要进入奥运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认同”, 如果武术在创编上脱离了武术本体,就不在属于武术项目。价值的困窘不只是“新”与“旧”的冲突, 还要应对“中”与“西”的影响。竞技武术要在不同的价值系统中找到立足之地, 必须要按照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改造”, 向“奥运”看齐。但是改造不是随意改造,要有依据才会被认同。
3.3从认同角度出发,解决评判过于主观性问题。
        公平性是奥运赛场上最重要的因素,一个项目不具备使大家信服的评判制度是难以服众的。反思近些年来武术的评判,中国以武术套路打分的形式申请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动作表演和难度动作的打分, 因此, 在打分时存在着一定的人为因素, 难免受人为操纵造成了不公正, 加之每个裁判员理解动作的风格不同, 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这也成为武术不能进入奥运会的一个制约因素。因此,武术在向外推广时不能急功近利,需“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裁判法需要与奥运会的标准接轨,多途径促进裁判法评判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3.4从接受立场出发,实行武术“瘦身计划”力推接受度高的项目入奥
        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流派众多, 拳种各异, 从套路的大项目来讲, 中国武术一共有131个拳种,不可能把131个拳种都放在竞技场上, 这么庞大的竞赛内容无疑会被奥运会所拒绝。所以从中国武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忍痛割爱选择一个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和民族气质的太极拳进入奥运会,助推太极拳进入奥运会既符合奥运会瘦身计划的要求, 也符合太极拳当前的发展基础和已有的国际影响, 太极拳要引领武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才能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真正有实力成为永久的奥运会项目。
参考文献:
[1]韩蒙蒙, 赵军平.青年白领推广太极拳可行性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 2011, 1 (4) :26-28.
[2]尹训法, 王涛, 孙卫国, 等.中国太极拳文化交流与2008年奥运战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4 (6) :119-122.
[3]张彤, 杨嘉民.后奥运时代武术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世界, 2011 (8) :15-17.
[4]栗胜夫.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武术的发展方略[J].体育科学, 2008, 28 (9) :78-81.
[5]张继生,张萍,何兵雄.单相思下的失望与希望:武术“入奥”的历史回顾和策略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02):56-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