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构建的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探索实践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潘琼妮
[导读] 在学习中构建合适的模型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条理化的梳理
        摘要:在学习中构建合适的模型来对具体的知识进行条理化的梳理,这是新教材中要求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初中的生物教材上知识点比较多、碎,学生在学习时常不容易记住且容易记混,但是初中学生在构建模型上并不熟悉,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应去引导学生运用模型学习,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在构建模型时,不仅是对知识的再一次熟知复习,而且具有条理性的模型能够帮助学生训练其学科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文将从概念模型、模型、化学分析模型三种主要分析模型展开阐述,探究分析模型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构建模型;初中;生物;应用
        引言: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及综合整体素质的培养是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因而老师应该运用新颖、科学合理且正确的教学方法将学员综合能力提升。而是生物学分析模型的构建,正是能够帮衬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展开有效梳理,提升学习的管理效率,而且在分析模型构建的摸索中还会增多其学习的生动性。合适的数学模型建立能有效协助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演变成快速汇总知识的能力,任课教师应给与适当的鼓励与协助,促使学生建立出来更为科学体系化的数学模型。
        一、构建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就是对生物的知识展开条理化的分类,简单概念模型通常以树叶纹理的分类碰到,通过范围的大小记性等级总体规划,充分体现知识的因特网架构。在构建简单的概念模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述清楚其步骤:首先应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画出初步关系图并建立连接,之后再对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标注,最后进行修改与完善。其中,第一步最为关键,要求一定要明确各概念的范围,确定各关键概念等级,然后理清几个概念的关系,若时没有理清其关系,那么就无法构建出正确的模型。在之后的修改以及完备中,必然应注意每一概念的碰到频率只能惟一,不能出现交叉现象,而且每一概念之间的关联词应用较为简单易懂的词。正确的概念模型对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记忆是有着巨大帮助的,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在之后更加流畅地进行复习。
        初中生物的教材是在对知识进行适当划分后编排的,因此学生可以按着教材上的章节进行合理的模型构建。教师应按着教材的划分引导学生进行更加科学的模型构建,如在《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的学习中,教材已经将其进行了主要分类,每一节代表一个动物的类群,那么学生第一步需要做的是对这多种类群的动物进行规整,由简到具体进行模型构建,先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第二步就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如脊椎动物包括有: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有: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节肢动物。在初步的大框架构建完成后,再进一步对每一类群进行概念性的描述,从形态特征和身体结构两方面进行类群之间的联系,发掘不同类群之间的异同之处。
        二、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就是描述一个系统或者它们的属性的数学模式,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有几何分析模型、方程分析模型、图表分析模型等等。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培养学员的亲自动手能力,与此同时还是对于数学表达知识的运用,构建数学模型能够帮衬学员在学习中愈加直观的感触生物学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是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过程,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知识进行筛选,将最适合数学模型的内容提炼出来供学生练习。


        对于数学模型应从易到难进行练习,因此,教师可以筛选出适合比较简单的几何模型的教材内容作为学生的首次练习,如在《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想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就必须了解生物分类的等级划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在教材本身就给出了狼的一个等级分类,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对其他物种进行几何模型的构建,几何模型构建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同样也是初中生物的教学重点,其中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更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关于其基因的显性、隐形遗传,文字的描述理解起来较为抽象,而将其遗传的过程进行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基因的显隐性。让学生认识到: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基因组成只有dd一种,而变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DD、Dd两种。数学模型的构建帮助学生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直观的数学模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通常是指用实物或者图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出认识对象的特征,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更多的是对生物有所认识,知道其构造如何。初中生物学习很少有实验教学部分,对于学生常难以了解到真正的生物构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结合物理模型进行讲解,不仅帮助学生更加真实、直观的了解其特征,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初中生物教材上,有大量的生物结构内容,如在《细菌和真菌》这一章中,教材本身就附有细菌、真菌的结构图,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其文字内容与构造图,相对应的进行讲解,并学生可以通过画出构造图的方式进行记忆,相较于单纯的文字记忆更加容易。又如《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章节中,要想了解动物的运动,首先要清楚动物的如何运动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借用物理模型,向学生展示动物的神经、骨架的构造,让学生明白动物为何能运动,动物运动时所用到的部位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已实现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模型就是将教材中内容文字的描述进行提炼,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简化,将难以想象的内容直观展示。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将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合理运用,以及引导学生去学会构建模型,让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此外,学生通过将知识转化成直观的模型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实现初中生物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洁. 探讨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7, 000(012):P.103-103.
[2]张青苗, 田从靖, 杨锦鸽. 模型建构在中学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单细胞生物”一课为例[J]. 科技风, 2020.
[3]蒋桂军.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模型构建[J]. 中学文科:教研论坛, 2018(8): 82-83.
[4]沈泉.物理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 仪器,2015

课题: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小课题《初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在高效课堂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X016)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