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金钥匙。老师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观察与培养审美感受能力联系在一起,并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关键词:观察; 方法; 写作水平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总是“望题生畏”,不知如何下手,好不容易凑足字数,也是立意肤浅,构思俗滥,语言空洞无序,真是让老师“望文心叹”。其实,作文的生命在于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并非凭空想象,它源于作者仔细入微的观察生活。换句话说,观察是获取作文材料的主要途径,观察还是表现的基础。只有观察自然,观察人生,观察社会,才能挖掘出生活中的宝藏,捕捉到作文的素材。这正如郁达夫所言的“我的过去的小说中的素料,差不多都是在这些无目的的漫步观察中得来的。”因此,可以说,观察是写作的基本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金钥匙。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作文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认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养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许多学生整日生活在家庭、校园中,他们很少去具体、深入的观察,感受五彩缤纷的大自然、生活、社会。因此,他们的写作水平与写作的空间也极大的受到限制。生活的波涛掀不起他们感情的狂澜,拔不动他们理性的琴弦,即使他们的心灵深处曾被一时一地、一景一事之感激起过小小的涟渏,但也只是瞬间的火花闪烁,他们既不作泛的联想,又不作深入的思索,他们笔下的文章,无论是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还是说明事物、发表议论,都只能用索然无味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当然也就是空洞而缺乏感情和温度的。结果势必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学生缺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因而也就没有去细致的观察、体验、思考生活中的人或事。由此,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着力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度、责任心、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广泛的生活情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认识生活,热情的关注生活,深入的思索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艺术家罗丹曾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仔细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加强生活材料的积累,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观察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但观察并不是纯客观的,它往往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正如文学家茅盾所言:“没一个作家是纯客观的观察生活的,纷纭复杂的现实,在作家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反映-------他所接受的,或者排斥的,喜欢的或者憎恨的,起他想象或者引起推论的,或者是受他的身世、教养、生活方式等所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操纵。”由此,我们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眼晴,用带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使观察的结果染上个性的情感色彩。
在挖掘生活的同时,挖据自我,使观察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才能防止那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抚而不知其质”的麻木。真正的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观察,把观察与思考与审美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切实的把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情理交融的世界,从而使万物蒙上美的光辉。使无生命的事物也就有了生命的意味。无感情的东西也就有了情感而个性鲜明了。这样,既看清了现象,又抓住实质,既有广阔的思路,又有自己的见解,有助于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有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种,即:教会学生抓住特征进行观察,教会学生在比较中观察,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多姿多彩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两样事,两件物。只有抓住了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特殊点,即特征进行观察,才能反映出了物的实际面貌,才能在与同类事物的比较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发现事物的特点。例如,在观察苏州园林时,作者叶圣陶就是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进而观察到了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并且注意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等。这些都是作者抓住特征,深入细致观察的结果。再如,只有抓住特征,深入观察,你才会发现:在花园中,牡丹雍容华贵,茉莉磬香清雅,满天星一蓬一簇,小雏菊星星点点,异彩纷星。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就是真正认识了事物,笔下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
教会学生在比较中进行观察也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认识事物差异最好的方法,事物的特点往往是相比之下而存在的。通过比较,人的个性,物的差异,事的不同,往往就不指自明,不言而喻了。例如,鲁迅在《故乡》中通对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的观察比较,通过少年闺土和中年闺土的观察比较,揭示了故乡和闺土变化的社会根源。同样是鲁迅的作品,假如不通过对祥林嫂眼晴的变化的观察,(由“顺着眼”到“直着眼”、“瞪着眼”最后到“眼睛间或轮还可以表现好是一个活物”)就不能在比较中活画出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深深折磨的遭遇,活画出她一步步走向深渊的悲惨的人生历程。
在观察方法的指导中,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特征观察,在比较中观察以外,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观察的顺序。
观察要有一定的“序”,只有按照顺序观察,对事物的反映才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连贯性,才不至于在观察中遗漏某些局部与细节。同时也能为学生有层次的描述所观察的现象提供线素。例如,观察层次,可以从外部到内部再到外部;观察进程可按现在到过去再到现在;观察动物可以先观察它的外形、动作、再观察它的生活习性;观察人物可以从他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入手,并进一步观察他的性格特征。只有观察有序,才会言之有序,不至于东拉西扯,杂乱无章。试回想一下,明代作家魏学伊之所以把一个小小的桃核舟写得活灵活现,就在于他观察有序,所以他言之有序。
四、结语
总之,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而成。作为山区教师,你得先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他们有了观察的意识之后,引导他们把观察与思考,把观察与审美感受综合起来,并教给他们一些观察的方法。由此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观察,才能最终培养学生捕捉事物,捕捉形象,捕捉意境,捕捉语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