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教材是教师在备课时整合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恰当的研究方法有力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 研究 专业成长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武器,是最有效的载体,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主渠道。作为年轻教师,熟悉教材是一项基本功,是必须要经历的第一关。
首先让我们共同梳理一下,当前教师在研究教材中经常存在的几个问题:
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教师对知识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所讲的内容好像都是重点,好像又都不是重点,平均用力,教学跟着感觉走,教学内容没有主干知识。
自主创新不足——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辅资料。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教材的自我理解,一味地复制教材,或者摘抄教辅资料内容,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了教材内容的搬运工,成了知识的贩卖者。
缺乏整体意识——无视教材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结构,仅限于对教材中的每一课题、每一单元的解读,课堂教学内容凌乱,不系统。
基本功欠缺——随意曲解教材上的专业术语、学科语言。教师用随意的口语解释非常严谨的学科知识,导致学生面对试卷上的问题,不知道用怎样的专业术语组织答案,洋洋洒洒一大片,答题没有得分点。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研究教材要充分关注以下五点:
一、胸中有书,目标明确
要做到“深钻、细研、熟读、精思”。就是说教师在接触教材时,要潜心解读教材内容,深度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吃准吃透,形成自己对教材的整体认知,在使用教材时,什么是可变的,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什么是不可变的?不能随意解读。变与不变的依据是什么?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是灵魂。课堂上,学生有抓手,有目标,学起来就有方向。
二、目中有人,有的放矢
要做到“读人、读细、读透、读懂”。所谓“目中有人”,就是说教师每次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心里面要装着三种人,即作者、编者和学生。
与作者对话。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要读出作者的心声、作者的傲骨和作者的感情,说开了去就是与作者对话,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什么样的立场。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家庭的衰落使他饱尝人世辛酸,但他又不甘于沉沦,怎么办?写书揭露现实、直抒胸臆、表达愿望。
与编者对话。教材的编者都是在本学科方面的课程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任何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一个小小的知识链接都隐含着编者的意图。只有与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有效把握教材重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历史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表述,有的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慨,有的就表达了对国人无动于衷的无奈和鞭笞,有时候语言表述慷慨激昂,有时候又很低沉,引起人的反思。要知道一节课要完全表述一段历史是非常困难的,这要求编写者必须精简语言,用有限的文字完成对一段历史的描述,但仔细研究教材的时候,总会发现某个关键词、关键句子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里重复出现,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与学生对话。这个对话不仅仅是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包括看不见的心灵交流,教师要带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充分想到课堂上的变数,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是教材,是一个灵动的会行走的教材。尤其参加省市级赛教,评委听的不是教材上纯粹的知识点,更多的时候是关注赛教者的讲课风格、内涵、高度和深度,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整合情况,以及对学生主体的关注程度。
三、围绕文本,外围开发
要做到“深耕、细作、广种、薄收”。如果要深入剖析教材文本,只读教材显然是不够的。多年的高考题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都是紧扣教材,但是选取的材料多在课外(即材料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参考答案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从教材文本中跳出来,用“望远镜”研究与文本有关的外围资料,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炼出教学主干知识。教学主线不能太繁琐、太复杂,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要坚挺;二要简洁;三要灵活。所谓“坚挺”,就是主干知识明确,都是“硬货”“干货”;所谓“简洁”,就是知识点简明扼要,精练清晰,让学生一看就懂;所谓“灵活”,就是模式不固定,灵活的模式也是一种模式,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能够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有助于答题时灵活变通。
四、综合比较,多维透视
要做到“多维、立体、比较、汇集”。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都有不同的版本,即所谓“一纲多本”。对于任何一个文本,如果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审视,得到的永远都是一个平面,甚至只是一条线;如果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用“多棱镜”全面去解读,得到的就会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立体景观。然后通过综合比较,找到多种文本的交集,汇集起来,浓缩到教案中,使课堂变得丰满而灵动起来。
五、深度挖掘,激活资源
要做到“深挖、创新、灵动、激活”。所谓“深度挖掘”,就是要求教师用“显微镜”挖掘教材文本的内涵与外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有效资源,大胆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否则学生没兴趣,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听课,老师讲得陶陶欲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研究教材是教师在备课时整合教材、编写教学设计、突破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希望以上五点浅见能够对教师朋友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贾猛,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延安市教育作家协会主席、延安市新区江苏中学(延安市新区第三中学)副校长,延安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小学教学能手。
公开发表教育教学文章百余篇,著有《爱到深处不后悔》《让每个教师都优秀起来》《历史从来不寂寞》《思想者的田园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