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积极倡导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学习氛围。根据不同教学科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乐意的去探究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去实践是需要教师认真深入的探究学习和实践的。
关键词: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 绘画能力 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教学倡导开放、自主、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理念,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勇于开拓和创新教学的思路和方式。教学氛围应该是在学生不断思考、探索、探究和自主的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如何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作者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的经验体会。
一、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在各科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知识学习和实践的主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有趣的教学方案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能从小学生年龄,注意力、自我的控制力等方面去着想展开教学。多去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从学生熟习的经历过的生活和事物进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展开直观的有实验、有教学用具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趣味性、小游戏,个人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解决,1、教师引导帮助解决。2、学生展开讨论找到答案。3、带着问题在实践中找答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美术这门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为美术学习力求要进行创造、求异。作品要突出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要有自己特点鲜明的个性风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这一过程就是在创新在展示思维的能力。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首先通过对所表达事物的观察、思考后进行构图并带进去个人的情感从而进行创造,这一过程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
二、要善于从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发展与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指导思想与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步骤展开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在小学高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如何把创新思维结合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可以这样实践和进行教学,科学科目里讲到了光的传播这节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了哪些能发光的物体?这时学生就会积极的思索搜集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过的能发光的物体说出了:“电灯、太阳、蜡烛还有的学生说出了萤火虫。
学生所说的这些前面课本里是学过的。教师这时再提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体能发光?这时学生们在思考着有学生回答说:“手电筒、闪电、月亮。。。。。”这时教师进行引导,同学们所说的这些发光的物体有没有不发光的?学生开始出现怀疑的眼神,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教师又进行了有效的引导,物体自己本身不会发光,是通过其它原因产生的光。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引导光的反射的条件需要物体表面光滑就能反射出光。学生明白了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得到培养。
三、积极营造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积极的氛围,依据所学的新课的内容教师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进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思维发现展的特点培养创新高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师可以上采取了四个“解放”的对策。(一)解放头脑,使他能够思维(二)解放嘴巴,使学生能够表达(三)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够操作(四)解放眼睛,使学生能够观察。如在教《大气压力》这课时,教师采取演示实验导入法。教师演示:把一张纸片盖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上,将水连同那张纸一起倒过来,当托住纸片的手撤离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里的水也不会流出来,学生十分惊奇,很想知道秘密,学生就会主动的动脑去想为什么?并且想通过学习揭开秘密。又如在《大气压力》这课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的认识,增补了一个易拉罐变瘪的实验。教师把一个空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过一段时间后,用棉花把易拉罐口堵住,在继续加热,这时问学生们:“你们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们饶有兴趣地看我演示,当听到罐发出噼啪的响声、看到罐壁慢慢变瘪时,教师问:“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易拉罐为什么变瘪了?”学生们寂静片刻后纷纷发言,有的说:“因为易拉罐里的空气被加热后上升,罐内没有空气了。”有的说:“罐外的大气压力大,它承受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大气压力。”还有的说:“罐外的大气压力从上、下、左、右一起向罐身使被覆盖的挤,所以变瘪了。”在生回答出这个问题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开拓,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此时我又接着问:“那为什么人在大气中却感觉不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呢?”学生们会联系上面的实验又热烈讨论起来。他们说:“空气无处不在,不仅来自外部,也来自物体内部,来自四面方八。人的体内也有空气的存在,也就有大气压力,体外的大气压力和体内的大气压力相互抵捎,所以感觉不到。”学生自己去想办法找出答案来。
总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来的,并且要从小培养,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不断的鼓励学生去研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多为他们提供展示和发展的机会,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让学生养成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