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群体因为心理健康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校辅导员,在针对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不能脱离学生的家庭因素单独进行,而应该采取一定的策略与家庭、学校形成合力,从而促进和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本文中的案例辅导员老师通过日常的关心爱护学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以及加强家校联动与其母亲的沟通交流、家访,营造良好人际氛围,该生最终走出内心的困惑,回归正常生活学习。
关键词:亲子关系;家庭贫困;人际交往障碍; 沟通;
一、前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性,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在校园,但根源却是在家庭。由于大学不同于中学的管理体制,加上辅导员老师一般情况下都带班学生较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相对较少,辅导员不了解学生的家族遗传史、曾患心理疾病、重大生活事件等各方面情况,家长也并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很多时候,只有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学校和家长才有一定沟通,很多时候会错失化解危机和问题的良机。家校联动不足,难以提前预防和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工作滞后和陷入被动。
二、案例介绍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小雨,女,2011级学生,她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在她孩童时期,父亲抛弃了她和母亲,离家出走,身体病弱的母亲一人独自抚养她长大。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母亲只能四处打零工维持家用,该生只能被辗转寄养于亲戚家中。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母亲始终扮演着严母的形象,对她的各项要求都是非常严苛,达不到母亲的标准就会遭到打骂。留守儿童的经历,家中经济的困难,导致该生敏感、自卑,有轻度的人际交往障碍。该生高三复读,在当年的高考中发挥失常,母亲的心理预期是她能至少考到二本以上的大学,但却只考上了民办的独立学院本科,在得知她成绩的时刻直接给了她一个重重的耳光。母亲平时一直的爆躁脾气和体罚,该生和其母亲的关系紧张,一接母亲的电话就手心冒汗。在大二时期,该生的父亲突然回归家庭。面对家庭中严厉的母亲,以及陌生的父亲,该生内心面临着双重的冲突。
(二)学生一般资料
在新生入学没多久,其宿舍同学反映该生常常在夜间睡眠状态时呜咽抽泣。一开始同学们以为该生是做了噩梦,但反复多次,且有时出现睡梦中手臂挥动保护头部的动作。宿舍同学问她怎么了,她都沉默以对。在宿舍的时间,该生也从不主动和室友交流。宿舍长很是担心害怕,于是将情况告知了我。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成长经历引发的失落情绪
从小家庭生活中父亲角色缺失,加上母亲忙于生计,对其照顾较少,常年寄居在亲戚家。在其孩童成长的经历中,面对舅舅家、姨母家的孩子能得到父母全方位的爱护,内心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二)母亲的严厉加剧其内心的紧张感
母亲因为自己受伤的情感经历,加上生活的苦痛,将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处处从严要求,不能以平等的关系去倾听孩子内心的诉求,而且也不给孩子表达的权利,处理事情简单、粗爆。因而导致该生在面对其母亲时,总是感到紧张、压抑。
(三)家庭经济的困顿加剧其自卑情绪
家中只有母亲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且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常年吃药,花费开支巨大,因此生活中常常捉襟见肘。面对家庭经济的困顿,从后续学生的反馈中得知在读高中前母亲几乎没为自己买过新衣服,自己穿的衣服都是亲戚家表姐穿旧的衣服。
(四)内心的封闭导致社交恐惧、敏感
孤独感一直伴随着该生度过了童年时期、中学时期,虽然她也很想去尝试着去改变,但总是有担心、害怕同学们异样的眼光,会轻视自己。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迈出第一步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绪。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
作为辅导员老师,在宿舍长告诉了我该生的情况后,并没有急于立马和该生进行交流。而是首先通过查阅新生入校时登记的个人及家庭信息登记表了解该生的基本情况。其次通过宿舍其他同学进一步了解该生的日常表现情况。从而初步了解到该生家庭经济困难,且近期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在第二天中午一点半左右,我以在办公室加班还未吃饭为由,将餐卡交给该生请她帮忙买饭(除了自己的餐量,我还让买了面包和牛奶)。该生身材单薄瘦小,脸色蜡黄且长满痘痘,很明显的营养不良。我就说买的米饭和菜己经够吃,面包和牛奶是给她的跑腿奖励。在开始和她的沟通交流中,她的声音很小,而且始终都是低着头,眼神怯怯的。也许是某个细节打动了她,可以感受到她是鼓了很大的勇气对我说:“老师,其实我这几天一直都是只一天一顿饭,现在餐卡里就只剩下几毛钱了,妈妈还没有给我打生活费,我……我能不能借你一百元钱?”最终在我的坚持下,她接下了我的二百元钱。在随后的生活学习中,我加强了对该生的关注。
(一)同心助贫,解决生活困难。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开展时,我鼓励她积极申请,并最终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另外,介绍她到图书馆参加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她的生活困难。
(二)爱心倾听,化解心灵苦恼。
在平时的沟通中,耐心的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并适时的给予合理化建议,如理解她母亲的暴脾气和坏情绪是因为生活给了她太多的重压,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母亲含辛茹苦养育孩子,不知道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表达爱意的正确方式,对孩子的严厉是因为对她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同时也指出她母亲把坏情绪和暴力应用在孩子身上的错误之处。
(三)肯定鼓励,营造温暖氛围。
鼓励她主动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并参加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在参与活动中去历练自己。引导她的宿舍长及其他成员多给予她关心和爱护,营造宿舍温暖的氛围。
(四)家校联系,发挥最大合力。
做好家校联系,合作互动,共同用力。通过与该生母亲多次的电话沟通,其母亲也意识到自己教育管理孩子中存在的问题,并表示会努力去改变,从而改善自己和女儿的关系。在家校的沟通联系中,有很可贵的一点是该生的母亲做到了和辅导员老师的配合,并按照辅导员老师的要求去积极响应实施。在大二的时候,该生的父亲突然回归了家庭,跪在地上求她的原谅。因为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所以她对父亲并没有什么概念。随着自己的成长,看到身边的同学都有父亲,而她也一次次问母亲她的父亲在哪里?母亲每次都是严厉的要求不许提父亲,接下来就是一顿挨打,于是她就不再提也不再问。面对突然出现的父亲,她觉得纯粹就是一个陌生人,煎熬和矛盾充斥于内心,她再次主动的找我倾诉。在了解了详细的情况后,得知她的母亲己经原谅了父亲,接受了他的回归。在和该生母亲的联系中,她的母亲也给我讲了情况,希望老师也能及时的开导她,打开心结。学生觉得父亲多年位置和责任的缺失使她对父亲有一定的怨和恨,内心深处其实也是渴望家庭的完整,但却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在节假日或周日回到家中,也不知道怎么去和父亲沟通。时间也许是治愈创伤最好的解药,那就听从内心最真实的诉求,去尝试着慢慢去接受。
通过多方的努力,最终该生走出内心的孤僻,拥抱爱和阳光:和她母亲的关系从一开始的接到母亲电话就局促紧张无话可说到后来的无话不谈;和室友的关系融洽和谐,充满友爱;和她父亲的关系也回归正常;和老师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朋友关系,在大四时去驻马店市途经该生家,老师还对其进行了家访。该生毕业后考取了老家的招教,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己结婚生子。
五、经验与启示
该生出现上述心理状况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家庭因素,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但是很多的家长却认为孩子的成长只要按照家长的规划和意志就可以走向成功,但是却忘记家长耳濡目染对孩子的影响力。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的眼里,深深地扎进孩子的心里。如果家庭环境中,家长和睦友爱,孩子必定拥有很强的幸福感和善意。如果家庭中时常充斥着严厉、冷漠和暴力,孩子则会缺乏安全感,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作为辅导员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有以下思考和启示:
(一)建立完善学生信息档案机制
辅导员老师应在新生报到入校之际,迅速建立完善、准确的学生本人及家庭信息档案,如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家庭详细住址、QQ、微信等信息,确保家校沟通渠道的畅通,同时了解掌握学生第一手家庭信息资料。
(二)进一步完善人员支持体系
与学校——学院——班级心理委员——班级心理信息员(宿舍长)四级支持系统相对应,要充分挖掘这些支持体系中的人员支持,该案例中心理信息员第一时间的反馈,对辅导员老师及早顺利开展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利支持。
(三)营造温暖、友爱、团结的宿舍和班级氛围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老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打造良好、温暖的班级氛围。朋辈同龄人的帮忙有时更能打动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而辅导员老师在开展工作中也能进一步使心理问题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护。
(四)建立畅通、良性的家校互动沟通机制
可以利用大一新生报到的有利时机,通过印发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材料、刊物,召开新生家庭教育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使家长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常识。同时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心理急剧发展的高峰期,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家庭与学校及时沟通,共同配合,打造合力才有利于问题的化解。
(五)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运用社交软件及网络媒体等工具,如通过建立 QQ 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传播心理学健康知识,使学生增强心理问题解决的能力,另外,家长与学校可以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沟通教育方法,反馈效果,调整心理干预策略。对于极个别网络不发达地区或父母不会熟练使用网络媒体工具的,可以定期通过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以形成家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郭兰,龚育.重视危机 预防危机 超越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
构建和运行.湖北社会科学,2008(1).
[2] 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
[3] 李涛, 崔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联动探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3(6).
[4] 王小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标准化体系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
学出版社,2016:184.
[5] 黄汝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家校合作研究.专题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