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给大学生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带来了冲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的100名在校生和全院10名专兼职辅导员进行数据调研,找出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得出结论,以期为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提供新的可行方向。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职大学生;伦理道德;法制教育
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信息时代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发达的信息流通程度,使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都出现巨大变化,无论是有违道德的行为,还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对比上世纪都有了显著增加。这也侧面反映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缺位的事实,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在当前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实际情况,正视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质量,结合旧基础,综合新变化,与时俱进,革新发展,优化高校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增加推动力。
一、调查研究
在本研究中,通过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在校生为调查研究对象,综合得出数据研究结论,并结合对在校的10位专兼职大学生辅导员进行访谈,从辅导员角度了解当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现状,从而分析得出影响因素。
通过对100名在校生进行伦理道德与法制意识问卷调查,总体呈现出良莠不齐的情况。
首先,针对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在校生伦理道德情况进行调查,并提供空白格以便于书写理由,现将结果整合如下:
在调查“你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如何”时,1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较好,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一般,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平较差,27%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道德水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调查“你认为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程度”时,80%的大学生认为诚实守信非常重要。他们认为诚信与社会生存、就业上岗存在直接相关,因此比较重要,但也有15%的大学生认为诚实守信并非必要,现代社会需要灵活机动的人。另外5%的大学生认为对诚实守信无感,并不会着重注意这些道德品质。
在调查“你怎样对待秩序”这一问题时,75%的大学生认为,要“随大流”,与大家相一致,无需特意强调秩序问题。15%的大学生认为要时时遵守秩序,10%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遵守秩序,因为社会本身就缺乏公正的秩序。
首先,针对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在校生法制意识情况进行调查,并提供空白格以便于书写理由,现将结果整合如下:
在调查“你有主动了解过法律知识么”这一问题时,57%的大学生表示有主动了解过,43%的大学生表示并未主动了解过法律知识。
在调查“你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权利?”这一问题时,53%的大学生表示知道自己拥有多项权利,能说出大部分内容。40%的大学生表示知道自己拥有多项权利,但并不能说出具体权利。
有7%的大学生表示并不在意自己有哪些权利,并未关心过这些内容。
在调查“当合法权利受到严重侵害时,你是否会及时求助于法律?”这一问题时,72%的学生表示会私下解决,以和为贵,28%的学生表示会选择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在对在校的10位辅导员进行访谈时,通过对辅导员工作中,针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与法制教育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解,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首先,10名辅导员中,仅有3名召开过5次以上的法制讲座或班会,为大学生进行过普法教育,另外7名辅导员从未进行过类似内容。其次,10名辅导员中,绝大多数辅导员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并不关心,认为并未触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即为不需要纠正,抱有宽容放松的态度。最后,10名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识水平并不清楚,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结果分析
通过对前期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结合大学生们在理由框内写出的原因和个人看法。目前,大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意识情况不容乐观,道德意识相对淡漠,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引导。法制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规定内容了解不足,缺少必要的法律常识,对涉及自身的权利以及维权意识缺乏认识,导致容易遭受侵权行为。因此,总体而言,大学生伦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水平需要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另外,从学生所写的补充理由来看,对大学生思想意识情况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网络信息、媒体信息、大众风气等)、校园因素(校园风气、学生群体风气等)、辅导员因素(辅导员引导作用、讲座等活动的召开)、个人因素(主动了解心向、自我提高倾向等)四点。
三、结论
基于上述情况,首先,辅导员要正视大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活动以及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优化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意识,积极完成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其次,要发挥校园的教育作用,开展正面的主题教育活动,依据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作为理论依托,通过集体的力量影响个人,并通过个人的力量去影响集体;再者,要注重学生中核心人物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干部,提高核心人物威望,形成榜样的力量,带动和约束所辖学生,优化学生群体风气;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效,通过政府政策的制定,形成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从而使学生得到校园——社会一致化的教育,确保学生所学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参考文献
[1]黄和平.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11):94-95+97.
[2]张清灵. 社会负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195(02):18+20.
[3]于洋, 许盈. 新媒体平台下大学生言论的道德约束与法律规制——基于山东省某高校大学生网络言论的调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8.
[4]程桦. 关于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机制探讨[J]. 广东蚕业, 2018, 052(009):94-95.
[5]于克鸿. 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机制[J]. 商情, 2019, 000(022):246.
[6]刘源. 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 2019.
[7]汪慧娟. 当代大学生生命道德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2018, 000(001):30,68.
[8]李欣, 张赵缘, 罗燕妮. 浅析不同阶段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J]. 数字化用户, 2018, 024(037):177.
[9]王齐. 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整合方法论[J]. 才智, 2018(12):48.
[10]庄广帅, 王行书. 大学生法律素养与道德现状背离的法律分析——以裸贷现象为视角[J]. 法制博览, 2018, 000(015):P.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