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一”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期   作者:陈梦媚 陈伯好
[导读] 在国内疫情趋于平缓并得到控制后,线上网课学习也随之结束
        在国内疫情趋于平缓并得到控制后,线上网课学习也随之结束,学生开始陆续返校。同学们慢节奏的宅家学习状态也结束了,此时要尽快地把状态切换到快节奏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来,这对于一些同学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事情。开学以来,有些同学甚至出现一些“开学综合症”,如:身体出现一点不适就往新冠肺炎上去套; 生活作息一下子调整不过来,容易出现疲倦、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问题;网课所学的知识掌握得较差,返校后无法跟上老师的步调,容易出现压力,烦躁,无助等情绪,甚至有些同学因为压力过大出现过激的行为。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疫后返校的自我调整,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尽快适应和投入到新学期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实现心理“复位”,同时也为特殊学期积极应对复学后学生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做好防疫过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与处理,笔者将从六个“一”方面谈谈学校如何开展疫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一次防疫知识宣传,帮助学生科学认知,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1. 校园环境布置:通过校园宣传栏、学生宿舍寝室橱窗等宣传平台出一期关于新冠病毒的科普知识、校园预防指南以及全国战疫的感人事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新冠病毒认知,缓解学生对防疫措施的焦虑和恐惧,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使命感。
        2.课堂+线上晨会+始业教育三重宣讲。 学校集体开展了一次以“做好预防、珍惜当下”为主题的线上晨会,引导学生从全国战疫的感动中体会复学的不易,然后为全体就校园防护过程中宣讲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以及注意事项。同时各班班主任在始业教育的第一节班会课上开展科学认识新冠,做好自我防护的班会,科任老师将疫情资源与学科融合,在课堂穿插防疫教育,三重宣讲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科学预防的知识,增加学生返校后的安全感。
        3. 编写学校心理健康报《心海扬帆》。新学期心理调适及学习适应主题主题健康报定期发送到班级,向学生普及心理调试知识,传授调节策略。
二、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摸排重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1. 统计学校内部心理危机高发学生群体,主要包括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性格内向学生、贫困家庭、亲属感染新冠学生以及本身有心理障碍学生。排查学生心理危机状态,制定心理危机档案。
        2.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根据测量结果建立心理档案,对于发现问题的学生,采取一对一心理访谈形式进行心理障碍排查,对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及时转接到医院精神科诊疗。


三、开展一次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疫情发生的期间无数医护人员、民警、防控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这一切都深深牵挂着、也感动着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心!经历过这样的全民战疫之后,学生对生与死的体验更加深刻,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思。由学校德育部门顶层设计,各班围绕生命教育主题从“健康意识、规划意识 、成长意识、协同意识、”四个方面在班内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从自我防护,卫生习惯 ,心理疏导等方面培养健康意识;从生活规划,学业规划,理想规划,职业规划等方面帮助学生培养规划意识;从情绪管理, 生活管理、 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方面培养孩子建立合理的情绪管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引导孩子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培养协同意识。
四、开设一系列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情绪管理
        1. 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从疫情后返校心理调适、疫后人际交往能力,疫后积极心理辅导,疫后学习情绪辅导,和谐亲子关系等方面设计心理健康课程手册,并由主讲老师定期开设线上课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入疫情期间心理压力调试有关内容。采用ABC情绪疗法改变学生对疫情的有关负面认知,用合理的信念取代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2. 开展线上心理微课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线上指导,教授学生尝试运用腹式呼吸法、蝴蝶抱法进行自我放松,亦可通过听音乐、运动、找同学和老师倾诉等方式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五、定期开展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加强家校合作,共护学生心理健康
        本学期初由德育校长牵头主持为全校家长和学生开展关于安全有序复学主题的线上家长会。各班班主任又分别针对班级情况在开学初开展一次家长会,为全面安全复学做好充分准备。针对返校后的情况,学校和各班将定期开展家长学校会议,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
六、定期组织一次集体和个体的谈心活动,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帮辅
        1. 继续开展食话食说活动,由学生代表及时反馈校园内的主要问题并组织一次学生和各处室负责人的面对面聆听大会,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给予反馈,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 班主任、任课老师结合自己课堂内外的观察,和学生开展一次交谈活动,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给予建议、引导和帮助。
        3. 开通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学生心理帮辅,如制定学校心理咨询室值班计划,制定每日心理咨询值班老师工作时间表;设置24小时语音; 设置学生留言邮箱;开设校广播站“听见你的声音”栏目,并提供学生试播预约活动,学生通过朗读美文诗歌、倾听等方式合理释压;在学校个角落设置多个心理留言箱,收集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并定期给与反馈和心理辅导。利用学校媒体如报纸,网课,心理健康课,公众号等渠道积极宣传心理咨询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疫后返校的特殊时期,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这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笔者将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继续完善和推进六个“一”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