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辨式思维是指人们在学习中用谨慎严谨的态度进行评价、判断、鉴定事物。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审辨式思维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们具备根据以往的旧知和经验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态度,并将旧知和新知产生联系进行逻辑的思考和质疑,具备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审辨式思维;培养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古人告诫后人在知识研习中,要善于把学习、思考、实践进行结合,这也是思辨是思维教学的精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辨式教学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了教育者的关注,本文主要结合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中学生审辨式思维发展的困境,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促进学生审辨式思维形成的策略,推动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进程。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困境
(一)被动学习方式限制学生思维
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们以接收知识内容为目的,进行古诗词的背诵、理解学习。语文教师进行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们进行被动的学习过程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们能发挥主动性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很少。
(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增大
“知识大爆炸”时代背景下,现代教育呈现出知识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知识学习中交互性强等特点,给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体验。随着学生个人作息记忆遗忘规律的作用,学生们脑海中的知识显然比不上电脑的速度,人们分分钟就能在电脑中查到想要的资料。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新的要求,不但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还需要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思辨型人才。
(三)学生陷入思维定式一时难以扭转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开始在教育教学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提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但是,在应试考试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一时无法扭转以往的思维观念,学生们解题能力较强,但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偏弱。教师作为德高望重、博学多识的代表,考试则代表权威和公正,答案只有一个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们很少提出质疑,探究真相。因此,学生们缺乏质疑精神,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因此,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申辩式教学理念存在一定必要性。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辨式思维
(一)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进行发散性思维
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够利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在古诗文中,很多教学文本中存在一定的审辨式思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们根据古诗文的异同点进行分析,进行对比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语文教师在《咏雪》的教学中,让学生们仔细阅读古文,联想旧知哪些课文对一件事提出不同的观点。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和翻阅教材,指出了《河中石兽》《穿井得一人》等课文。接着,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古诗文都分别提出了什么观点,主人公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们在这种环环相扣的教学问题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们得出了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结论。
(二)设置思辨性的议题,鼓励学生质疑精神
人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古诗词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讲授,而失去自己独立判断的意识,陷入思维定式中,无法发展质疑的精神。当学生们提出质疑时,教师不要直接提出否定或者立即作出判断,鼓励学生寻找答案,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审辨式思维。比如,在唐·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提出质疑,学生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巴山”是哪里?为什么诗题为“寄北”?“剪烛西窗”是什么含义?接着,语文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列举下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一一解决。有学生提出这诗中“虚实结合”,语文教师顺势让他思考哪些是虚,哪些是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三)设置自主探究式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当今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智慧课堂教学、电子交互式白板应用、微课堂等各种创新元素融入教学中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因此,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根据教师设计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审辨式思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学习中提出的质疑进行重点教学,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重点攻克教学难点,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在反复讨论和查阅资料中,不断地更新知识,让认识呈螺旋式上升。
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们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必要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联系旧知解决新知是发展学生申辩能力的关键。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重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到理性思维层面,促进学生审辨式思维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