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学科包含内容广泛而丰富,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加快进行地理学科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调整,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而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被动学习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探究性学习方法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 探究性学习 意义 策略
地理学科作为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对自然以及人文环境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因为,地理内容主要以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单单在课堂进行显然不够,因此,对地理学科的教育应该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仍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效地运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基于此,本文从分析探究性学习意义入手,深入探究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手段,为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对策支持。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向所获取的知识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自主探究过程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要动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这与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相一致。二,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需求同学的帮助,在协同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探索与创新。三,能够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存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自主获取能力,进而促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巧设问题情境,推进探究学习
课堂提问环节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以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向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在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挑战性,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提升综合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东南亚”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东南亚地理位置图展示在同学面前,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东南亚一共有多少个国家?这些国家分别处在什么位置,请你在地理位置图中找出来,然后分别记录各个国家的首都。其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哪个?接着以新加坡为例,请同学分析其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新加坡具有很强的地理位置优势,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并让同学在讲台前向同学演示。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思考。
2.利用小组合作,激发探索兴趣
小组合作作为探究性学习活动方式之一,利用小组合作可以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前,教师首先要对班内同学进行合理分组,均衡各小组实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从而促使每个小组在组内实现相互学习、有效沟通。例如,在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节课时,首先对班内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对北方和南方的地形特点、地理位置分布情况、气候特点、降雨情况、温度情况、能源分布情况等进行对比,并以表格的形式绘制出来。或者可以让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报告人,向班内同学分享自己对所在地区的感受,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南北方地区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式之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目标相一致,不仅能够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还能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翠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191.
[2]张瑞雪.关于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195-196.
[3]苏军红.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