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1赵华阳 2李籽璠
[导读]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
        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它的核心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研究在分析“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论述了“生本教育”在教学中的三方面的具体实施:前置性学习及作业的设计;围绕学生的兴趣展现生物学课堂的有效性;以及“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该理念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能力、品德等得到全面的提升。
关键词:生本教育 初中生物学 生物学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施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体现学生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生本教育理念正是针对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性教学开发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的需要,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之上,让学生能获得更多是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的科学素养。
1.“生本教育”核心概念解析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更是以生命为本的一种教育。所以,它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育思想。
        所谓“生本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它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1] 石轩. 生本教育如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J]. 科技信息, 2011(12): 54.][1]。其中包括三个基本观念:一是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学生是最大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是“最合脚的鞋子”;三是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2]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2]。
2.前置性学习及作业的设计
        生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3] 王鹏. 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业的设计[J]. 数学天地, 2012(5): 41.][3]。前置性学习,又称为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性作业,它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中学生物学新课程的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4]”。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为例,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课前对该校或本班同学得过哪些疾病以及采取哪些预防措施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下表所示

         同学们行动起来,去了解你身边常见的传染病,并用你学到的知识向人们宣传如何有效地预防传染病,让更多的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远离传染病的困扰。

        通过调查,学生谈谈对传染病的认识以及预防的措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感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 围绕学生的兴趣展现生物学课堂的有效特色
3.1 激发学习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初中生物学与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开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一些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同时,以“问题驱动” 刺激学生,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初中生物“软体动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河蚌相争”的故事导人,让学生思考蚌能将鸟的咏紧紧夹住的原因,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蚌壳很硬却被称为“软体动物的原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他们便很容易随着教师的设疑进人思考。
3.2 让学生在参与中探究思考
        义务教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既是一类探究活动,也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20.][5]。生物学实验对象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活动都可以用来完成相关教学目的。生物学与化学等学科除在教学内容不同之外,生物学是一门与实验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其目的一是验证科学事实;二是促进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家在做实验的经历、艰难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进中学的校门,对生物学这门课程还不是很熟悉,什么是生物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这节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出教室,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进一步认识生物。让学生在直观、兴趣、快乐的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的要求(即:三维目标),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4.“生本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
4.1 教师角色的转变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要注重角色的转变,将过去高高在上的教师地位,转变成与学生成为特殊的朋友关系。让学习者真正体会到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演场”,尽可能地让学生得到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将传统教学中的“主演”变成新课改下的“导演”,让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
4.2 教案—学案一体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在教学上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解决和合作学习,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有效途径。教案不等同于学案。“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编制供学生预习、课内自学的学习方案。教师在教学中要教案和学案联系在一起,两者相辅相成。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并围绕学案展开,不能忽略教案的存在,而要注重一致性。
4.3 少教多学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生物学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学,从已有的经验,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从而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大胆地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治、自信、自理能力,一旦学生掌握的学习的技能,学生就会学得主动,教师也就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要真正理解“生本教育”理念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使“以学论教”成为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导思想。
        总之,“生本教育”理念适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在“生本教育”理念下让学生能体会到:“一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