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迅速决策,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民抗疫。教育战线“停课不停学”完成托底教学,但复学复课以后,疫情期间长期宅家积累的弊病开始陆续显露出来。身体体质健康问题也比较突出,复学之后其他省市媒体报道了多起体育课上学生猝亡的新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已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远超同期。调查体育健康现况,研究线上、线下体育课得失、优势与弊端,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提出相应策略显得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1.研究目的远程教育方式与体系,体育教师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实践,对于在线体育教学和锻炼的实际效果,有什么体会和思考呢?复学以后对体育锻炼的需求又有哪些?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就如何正确地开展复学以后的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开展体育课教学,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况且疫情尚未结束,面对其他可能的不可抗力造成状况,我们又有哪些思考呢?
2.研究方法
2.1问卷调查法 本文从师、生两个层面以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问卷共涉及6个核心问题(疫情对健康影响和自我健康管理的情况;对线上教学后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情况;疫情期间体育线上教学对保持身体健康有效性的情况;复课以后学校体育课,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运动机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更多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原则的需求情况)发放教师和学生问卷500多份,回收有效卷532份。涉及乡村学校6所,城区学校4所,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2逻辑分析法
根据文献资料以及当前在线体育教学的自身实践和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在线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优化教学,提出针对性对策。
3结果与分析
3.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3.1.1.疫情对健康预估有比较大的影响,统计显示:认为肺炎疫情是否影响日常作息并影响到了健康的(如:视力下降、体重暴瘦或剧增、体能变差、心理焦虑等)占比35.88%。而且统计的数据显示:体育老师在评估学生体质的下降情况为58.82%,要高于学生的自我评定34.29%。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足,和自我健康评价方法主观是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3.1.2. 体育老师们和学生们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中,统计结果显示采用的运动锻炼方法选的最多的还是跑步,其次是器械锻炼和体操类活动。占比最高的是跑步,这里分析一下原因:一、跑步是一种入门门槛非常低的有氧运动。二、多数觉得这个比较简单,还容易出汗,锻炼效果明显。三、受疫情影响许多运动场所关闭相关运动项目受限,可以采用的其他方法也不多,多数人选择了简便易行手段。
3.1.3. 在调查统计中我们发现疫情期间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超过66%的学生达不到30分钟以上。时长和强度不够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细究其原因:其一、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不足,体育对学生吸引力相比手机、pad、电脑等还是引导的不够,这不仅仅是疫情期间的表现,也是一个普遍问题 ;其二、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完成度达不到,学生自觉完成体锻任务的情况堪忧。
3.1.4.本次调查还显示了一个在线教学有效性不足的事实。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后,市教委在公布开学时间表后,市教委录制了体育空中课堂、区体育教研中心组也积极展开了教学研讨,网络上关于在线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样,但由于此次疫情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在实践中暴露出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一,不成体系,示范讲解不全面等问题,课堂质量难免堪忧。不管是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在线教学方式有很多不足,自我评估有效性50%以下的超过了调查访问样本数的一半。相当多的体育老师们认为,首先,在线课程只能单向传播,老师不能与学生实时互动纠正错误,无法保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动作规范性及课堂效果。其次,多数家庭受限于场地及器材等因素的限制,锻炼项目较简单,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再次、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的接收设备不一,观看效果也会有所差别,有时还受网络的影响。最后,体育教师检测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的匮乏,是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所面临的难题。
3.1.5.疫情后体育课程的执行:根据市教委《开学指南》要求,上海市各中小学比较好地执行了应遵循安全第一、科学组织的原则,明确知道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开展体育活动。 87.15%的学生和体育老师认为是按照防疫要求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97.14%的学生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体活动都遵循了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原则;但还有12.85%和2.86%的数据值显示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死角,必须引起重视。在各地中小学集中复学的半个月内,已经发生三起初中生跑步猝死事件。
这不仅是疫情后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的,不仅是疫情后体育课的风险管理而且而从更具体的体育课流程来看,是青少年训练的运动科学问题。中文核心期刊《现代中小学教育》曾于2014年发表文章指出,《学校体育安全督查应常态化》;《体育与科学》于2015年发表《体育测试风险认知量表》 ,可以作为体育测试风险认知研究的测查工具,事实上,学生对体育测试风险认知的水平偏低。
3.1.6.对“运动机体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更多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和原则的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对一些随机的体育锻炼基础理论常识问题, 28.23%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这也导致在后面一个问题中有95.36%的师生表示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原则。
4.调查研究后结论
4.1. 线上教学第一要强化系统性:在线教育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上海市市教委明确“空中课堂”要加强发展为优势教育,领先教育。要制定完善的体系,统一标准。对于体育教师应该有统一的指导和培训,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避免随心所欲,缺乏条理性。在线体育教育课程应与线下健身课做好课程资源的融合。为体育教师提供统一的课程指导与培训,形成系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体育教育应该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在线体育教育要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度较大或者容易犯错的动作留待课堂教学解决。
4.2.课程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教育部《中小学体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试行)》,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指标体系之一。显而易见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如果锻炼是属于高强度的话,那么每天半个小时就足够了。而如果锻炼是属于小幅度的运动的话,那么一天需要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就完全可以了。老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以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在线教学和配套相关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传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展示自己喜欢、擅长的体育项目。在线体育课程想要赢得孩子们的欢迎,应该投其所好,以游戏为主才会事半功倍。可以参考那些体育网络健身,但是要区别对待的好,因为自媒体为赚虚头其中有相当部分有夸大的因素。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可结合体育课模式,从热身活动到主要锻炼内容(上下肢、核心力量、静力性、平衡柔韧等合理搭配),锻炼中要循序渐进、学生也要量力而行,活动结束一定记得拉伸、放松。
4.3.健全线上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针对评价对象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信息设作出价值判断并实现增值的过程。体育课堂可以设计多种激励方式促进师生互动,融入多种课堂评价方法。完善的线上线下评价体系,使教师能掌握学习情况,监控教学质量。然而实际线上课堂教学中,以目前的学习平台“钉钉、腾讯会议”“小黑板”等,问题集中显示为体育课中师生互动交流困难,自制力差的学生开着终端设备“同步学练的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复学后的学生进行评估统计显示,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学习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解决方法:其一、是线上体育课运用类似“交规学习”的即时检测Ai技术可有效遏制此类不自觉的学生,保证学生有学习时间与身体运动的量。其二、是教师设置量化和非量化评价指标评价每一位学生,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统计数据即时汇总,便于教学设计及时调整。
其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笔者在线上教学期间试验过“体育课堂趣味知识问答、打卡统计、作业影像上传、体育锻炼达人评选”等,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和锻炼都取得了一定的促进效果。从人的角度全面审视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综合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体育锻炼才是上策。
4.4 发挥体育的健康心理功能:
在2020上海市暑期校园,长培训学习中,交流的德育专家提到这样一个观点“与其上几堂心理课还不如一趟体育课”有效。不是要否定心理辅导的作用,而是说明许多教育专家都肯定了体育的健康心理的作用。
体育活动过程是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过程。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和各个学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拓展线上体育教学方式,增强体育的功能。
其一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体育家庭作业布置时,需要考虑家长的角色,鼓励家长更多的参与到家庭健身活动中来,提倡居家体育,既增强体质,还能提升亲子关系。
其二、重视德育工作,体育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是一句空话,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学生体育活动的需求出发,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教会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欣赏生命的美好。从关爱生命、关注精神的角度,教师寓情于教,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帮助孩子去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从平台上来讲体育课何尝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自然舞台。
综上所述:有效研究体育线上优点与弊端,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才能优势互补。拓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线上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方法;体育健康评价多样化;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体育课成为开启健康大门的钥匙。